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土地在改革中“活”起来(5)


时间:2013-01-21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点击:

  村民杜厚军是“增减挂钩”的受益者,一家4口人离开海拔1200米的岩坪村高山,将1.5亩宅基地复垦得到的钱加上政府的其他补贴,住进了官堰新街三楼一底的新楼。据介绍,通过“增减挂钩”项目,全县有200多户农民住进了集镇和县城。

  “退耕还宅、增减挂钩”项目的实施,让农民从居住条件差的地区、地质灾害频发区、贫困区搬迁到条件较好的地方,不仅改善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还极大地盘活了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提高了土地利用集约度。过去,拆旧区农村居民点用地较为粗放,如今,对旧宅基地进行复垦,重新组织土地利用,提高了土地利用集约程度,集约效益明显,增强了全社会合理用地、切实保护耕地的意识。

  山青,水绿,天蓝,漂亮的黔北民居倒映于湄江水,“小江南”显得更加靓丽多彩。放眼望去,农用车货车小轿车在平坦通畅的乡村公路穿梭,一批又一批农民源源不断地加入到“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的“四在农家”的示范点上。核桃坝村支书陈廷明感叹地说,退宅还耕,增减挂钩,还出了生态,还好了环境,还出了现代文明的新生活。

  随着“退耕还宅、增减挂钩”这项惠民工程的深入实施,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综合效应日益明显。  

 

  省国土资源厅厅长朱立军(右三)、遵义市国土资源局局长王钰(右二)、湄潭县县长杨游明(左一)调研湄潭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三资转换

  让土地“活”起来

  “有了土地证,我贷到了300万元,为公司收购茶青和扩大生产规模解决了资金大问题。”谈起湄潭试验区改革带来的好处,栗香茶业公司的老总谭书德感受颇深。几十年来,尝过不少次贷款难的苦头,正是有了“土地证”,办到了产权证,解决了银行抵押难的问题,他的公司、茶园和加工厂,才有资格贷款。如果没有“土地证”,几千万元的资产一分钱都贷不到。

  核桃坝村支书陈廷明告诉记者:每到春季采茶收购茶青的高峰期,也是当地合作社、茶叶加工大户、加工企业急需资金的困难时期。多年来,因资金而受到制约。2012年,核桃坝的9300亩茶园全部投产,以茶园等资产抵押,几千万元的贷款轻轻松就解决了。关键的就在于茶农们家里有了土地、林地、房屋“红本本”。

  核桃坝人有了一本“土地证”,撬动了资源——资产——资本的大转换,一场源于土地的富于深远意义的农村综合改革,在试验区生动上演。

  2009年3月,湄潭县15个乡镇118个村,启动了土地资源的重新摸底工作,核清了耕地面积86万亩,国有建设用地1.65万亩,集体建设用地面积14.36万亩。国土、林业等相关部门对宅基地、林地、房屋三权进行确权、登记、颁证。据统计,全县完成宅基地确权99397宗,颁证97675宗,颁证率达98.3%;林地确权134465宗,颁证71786宗,颁证率达96.8%;颁发房屋产权496件,48000平方米,实现了全覆盖的“确权赋能”。从而为土地资源向资产、资本的转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