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以土地流转为主要内容的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化,“撬动”了湄潭茶产业加速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进程,全县建成的36.5万亩茶园,现投产28.5万亩,年茶叶产量1.44万吨,产值11.62亿元,综合效益16.4亿元。如今,茶叶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
2012年,茅贡米业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流转土地1700亩,集中规模种植优质稻,每亩租金720元,返聘农户种植每亩700元,共计241.4万元。农民每亩可增收1400元。
在湄潭县农村,越来越多的农民受益于土地流转,既解放了有非农经营才干的农户被小块土地束缚了的手脚,离开土地进城务工,或从事商业经营,或就地发展“农家乐”式的乡村旅游业,发挥了他们的才干,提高了他们的收入。同时,土地流转吸引了有实力的公司投资农业进行规模化开发。近几年来,核桃坝村引进了包括栗香茶业公司、四品君茶业公司等在内的一些公司在该村流转土地,对茶园进行规模化、规范化种植,管理、加工,提升了茶叶品质、茶产品知名度,增加了企业收入,真正形成了公司与农户双赢的局面。
以家庭联产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土地的分散经营又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已经形成较大的规模,并将继续发展。在这大背景下,湄潭县充分利用试验区这块牌子,在第四轮改革中大胆试水,着力在土地流转机制上创新探索。2010年出台了《湄潭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施办法》,《办法》对承包土地流转的原则、方式、合同内容、流转管理事项等进行了明确,规范了农村土地流转自发、无序、零散、不具规模的现象,呈现了产业规模集中、产业布局科学合理的良好态势。
2010年,黄家坝镇成立了全县第一家土地流转中心,通过搭建信息平台,收集储备意向流转土地农户的土地信息,建立流转土地台账,与有意向流转土地的公司、专业合作社衔接,充当公司与农户的中介,便于规模化流转,促进规模化经营。
三年来,湄潭县不断完善和规范土地流转管理制度,配套建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备案登记、资格审查、信息发布、档案管理、年度审核、投诉举报、收益评估、服务承诺、纠纷调处等13项制度。目前累计流转土地近15万亩,吸引了大量的民间社会资本投资发展茶叶、大米等特色产业,成功培育了“湄潭翠芽”和“茅贡米”两大知名品牌。
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右三)在湄潭县调研
“建地”流转
一座落后村庄的嬗变
车出湄潭县城不过五六公里,就来到了美丽的桃花江。
静静的江水流过村前,流向远方。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