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来,通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制度的创新,和加大旧城改造力度,盘活城镇存量土地,做好增量土地,科学整合,创新土地利用方式,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有效解决了城乡建设用地的老大难问题,推动了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以县城建设为中心、集镇建设为支撑、村庄集镇化建设为补充的模式,打破了单一工业城镇化的思路,创新了城镇化发展的路子。
越来越多的信息表明,缘于土地的深层次改革正在探索中前行。权威专家说,这样的创新充满了试验区“先试先行”的特权色彩,真实地反映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以及县乡财政不与农民争利,充分尊重集体土地所有者对土地的处分、收益等权利的现实倾向,值得认真加以研究和思考。
副省长慕德贵(左一)在官堰村调研
退宅还耕
还出生态文明新农村
临近中午,何正春正在洗碗,一家人刚吃过午饭,坐在温暖的炉子边烤火闲聊,显得安宁而祥和。
这是一套新建的楼房,两层楼,每层60平方米。白色的墙,装饰一新的居室,楼上楼下环境整洁清爽,让人舒心。“这里住家安逸多了,环境好了,交通方便了,也好找事做了。”一家人从山高路远的占子山搬到山下的鱼泉镇街上来,何正春一脸的高兴:“这都得感谢政府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才有机会搬下山来。”之前,他家住在离鱼泉街上十多公里远的高山上,住的是木房子,加上院坝、猪圈牛圈及七七八八的过道小路,占地两三亩。他家在领到了各种补贴后主动将老屋基复耕栽上了经果林。
站在鱼泉街道的公路边,何正春一家所在的这个“退宅还耕”集中安置点,前后是绿色的青山,当门是清清的河水,文明生态的环境看上去漂亮极了。这里集中了38家农户,形成了一条街。他们和何正春一样,来自大山深处,以前山一家、水一家,而今成为邻居一起过日子。
据《湄潭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专项规划》显示,湄潭县增减挂钩的潜力大约有1220公顷,即大约有1220公顷的农村建设用地,可以通过整理复垦为耕地,增加1220公顷城镇建设用地。这个巨大的潜力,比全县整个规划期间的建设用地增量还多16公顷,实施好增加挂钩项目,是破解城乡建设用地瓶颈的关键抓手。湄潭县出台了《湄潭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暂行办法》。《办法》规定“增减挂钩”的新增集体建设用地可进入市场流转。
自2010年以来,湄潭县已先后实施增减挂钩试点项目三期,通过“退宅还耕、增减挂钩”的探索,复垦开发农村原有住宅用地和零星分散的建设用地,统一规划农村新住宅地,全县节约集体建设用地850亩,其中450亩指标按每亩4万元有偿流转,用于城镇化建设和工业园区建设,部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通过拍卖转化为资金,集中支持用于当地新农村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