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试验区探索创新土地制度管理观察
清清的湄江水宁静地环绕城市与村庄,绵延起伏的茶园铺尽茶乡大地。
冬日暖阳,穿行黔北高原有名的“小江南”湄潭,依然感觉春意浓浓:山水交融,公路如带,茶树相间,绿色迭浪,城市和谐,乡间美丽......湄潭,闪耀着当年中国工农红军足迹的这方山水,刻印下浙大文军西迁七年的深情厚意,这个中国西部最美之一的乡村,在新时代的年轮起跳间华丽绽放。
全国首批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的湄潭试验区,自1987年建立以来,立足中国西部山区现实,通过以土地制度创新为主线的四轮农村改革试验,先后开展了土地制度建设、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一个主题三大任务(以土地制度建设为主题、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等系列改革,从容不迫走过25年的风雨历程,催生了“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均衡减负、户户减负”、“两增两减三在村”的改革成果。
改革步伐加快,改革走向深入,2009年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湄潭试验区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为主要内容,以创新土地管理利用方式为目的,以农用地、宅基地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为切入点,以“流转土地”、“土地置换”、“退宅还耕”、“增减挂钩”、“盘活存量”、“三资转换”为抓手,初步实现了土地流转规范化、土地配置市场化、农村土地资本化,破解了贵州省“三化同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大发展带来的受土地制约和农村大量建设用地低效运作、农民土地资产价值未能有效实现两大“瓶颈”难题,总结提炼出“三个转移”(农民居住由高山向平坝转移、散居向规划区转移、村庄向集镇转移)“四个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产业发展向适宜区集中、土地经营向适度规模集中)经验,书写了争创贵州省保护耕地的模范、节约用地的模范、依法用地的模范、创新土地利用方式的模范“四个”模范县的精彩篇章。
如今的湄潭试验区,呈现出城乡统筹态势良好、茶叶产业闻名全国、县域经济加快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全面小康建设新格局。有一位外国友人在参观了湄潭的农村新变化后大加赞叹:“没想到中国的乡村这么美!”
保护资源,保障发展。
土地,因改革而生动起来。
农用地流转
“转”活富民大产业
冬天的核桃坝,茶园满坡,生机盎然。
随处可见,茶农们在忙碌修枝,施肥管理,迎接来年的丰收。
2012年,湄江镇核桃坝村9300亩茶园,实现产值87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村支部书记陈廷明告诉记者,尽管核桃坝发展茶叶的历史较早,但真正推动茶产业形成规模化的,还在于土地的流转盘活了产业的大发展。拿核桃坝而言,全村土地流转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散户向大户、合作社流转,每亩租金800元,全村约1000亩;散户之间流转,一部分农民集中精力管理茶园,另一部分农民集中精力搞加工或市场营销,分工细化,全村因此流转的茶园有1500亩;再一种就是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以产权入股的方式加快村庄集镇化发展。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