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又一排,一栋又一栋,一层又一层,白色带黄的别墅式小洋楼,宁静地站在黄家坝镇官堰村桃花江边上,格外引人注目。
崭新的青石板街,窗明几净的楼房,宽大明亮的门面,规划有序的地下排水沟、排污沟、消防设施、电力设施、自来水管……行走于一排排的街道,餐馆、娱乐馆、超市正在兴起,建成和在建的规划的数百户人家汇聚在这里,俨然一座新兴的小集镇。
官堰人做梦也没想到,会遇上今天这样的好机会。
一年多前,这里的179户人家,近千人口,住在叫“街”而不是“街”的官堰,又脏又臭的小巷子留下了当地人太多的苦楚:雨天稀泥烂凼,无处下脚;晴天灰尘扑面,苍蝇横飞。一色的老木房或土砖墙挡不住秋风与冬雪。村民苟仁风说,他家10个人住在100平方米的土房子,后来实在住不下了,老三只好进县城租房子住。而今,一家人分到了3套新房3个门面,每套都在120平方米,焕然一新的小洋楼与以前比简直就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不仅如此,他还将村里补偿的余款向村里申请,与朋友合建另一套住房和门面。据村民们介绍,如今,一套房子起价在20万元左右。
村支两委以还地、还房、买地建房等多种形式满足本村村民和高山村民的需求,无论哪种形式,都按统一规划和风格进行运作。目前,正在兴建的官堰新街赢得当地群众的极大欢迎。
从一个落后的村庄变为新兴的小集镇,从破败的旧木房搬进崭新的青砖楼房,官堰人的这个福分缘于一场静悄悄的土地制度改革。
2011年3月的一天,官堰村支两委,通过对老街拆旧地和退宅还耕置换出来的集体建设用地8881平方米进行公开招拍挂进行流转,获取土地收益1200万元。这些资金一方面参照国家征地标准补偿村民,其余全部用于该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吸纳外来人员82户,吸引资金6000万元,推进了村庄城镇化建设,完善了基础设施,改善了人居环境。
这一敢为人先的举动,得益于湄潭试验区出台的《湄潭县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实施方案》。这个方案力求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由资源向资产转变,由不准流通到可以流通,真正体现土地使用权的财产权,实现城乡土地同证同权,改变农村有资源无资本的状况。
后来的实践证明,在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同步发展中,通过“集成政策、让利群众、分块流转、风险自担、封闭运行”的办法,采取挂牌出让的方式,公开有偿流转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既实现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集中解决贫困农民的住房问题,又解决了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中的资金问题,给试验区的湄潭农村注入了活力。
湄潭县以第四轮土地制度改革为契机,围绕“一个主题、三大任务”(即以土地制度改革为主题,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发展),以规划为前提、利用退宅还耕、增减挂钩、旧城改造、土地流转,引导和实现农民居住的三个转移(农民居住由高山向平坝转移、散居向规划区转移、村庄向集镇转移)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四个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产业发展向适宜区域集中、土地经营向适度规模集中),在发展新区的同时,加大了对旧城改造的力度,对原酒厂厂区、茶场棚户区、电影院棚户区等旧城区的改造,建设了包括阳光水岸、太阳城等一批花园式小区,完善了城市功能,改善了人居条件,提升了城市品位,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节约集约了土地。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