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大青山工程,是兰州为一举解决空气污染与城市用地紧张而实施的一次“壮举”。大青山海拔1689米,位于兰州东部。1995年前后,国家环保总局负责人来兰州考察时,建议从城东部打开缺口,引东风入城,以缓解大气污染。与此同时,与兰州市区仅一山之隔的榆中县也急于搬掉二者之间的这个屏障,与城区连成一片。而更加诱人的是,削平大青山,能带来2平方公里土地的收益。因此,在多方利益推动下,大青山工程于1997年5月上马。
然而,施工不到1年,1998年4月,由于资金链断裂等问题,大青山工程便停工了,此时,山体已被削低27米,而大气污染并没有得到改善。“其实大青山东面是兰州最大的钢铁厂,即使削山成功了,东风带给兰州的,也只是有更大的污染。”杨永春如是说。
当年大青山的施工工地,如今已成为附近居民的一个菜市场。大青山工程的结局,它不仅成为民间的嘲讽对象,也遭到官方的批评。2000年6月6日,《人民日报》长篇报道了该项目的始末,该报在编后语中指出:“兰州市大青山工程让人叹息,也令人思索。无论哪个地方,上项目不可轻率,搞开发也不能草率。而西部,因地贫钱少,经不起赔本折腾,理应慎之又慎。”
兰州新城,会成为下一个大青山吗?在大浪沟工地上咆哮着的各种大型机械,还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愚”公之忧:削山的环境隐患
兰州削山造地的环评与地质灾害评估尚未完成工程就已开工。人造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隐蔽性,往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即使所有的隐患与风险从技术上来讲都可解决,但最终还要看如何落实
本刊记者/钱炜(发自兰州)
近十年以来,在兰州实施过移山工程的“当代愚公”并不少见,而相比过去几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削山尝试,太平洋集团此番是“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下兰州”——没等总体规划正式出台,他们就已在兰州开工了两个多月。
兰州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李长江介绍说,这个囊括258平方公里的《兰州市低丘缓坡沟壑等未利用地综合开发实验区总体规划》,由深圳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公司与兰州市城乡规划院合作,从2012年6月开始编制,历时两三个月。目前方案已经过两轮论证,将在1月中旬接受最后一轮的审查。
蕾奥公司总规划师蒋峻涛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目前,由于方案未定,所有的数字都还在变动之中。比如,兰北片削山造地的面积是113平方公里,但这也并非是最终的数字。“论证中,还有专家提出,为改善生态,应当在兰州新城里搞一个大水面,但我们经过讨论,认为那里水源并不宽裕,蒸发量也大, 并不适宜建大水面。”
同时,李长江坦承,整个削山造地计划的环评与地质灾害评估也尚未完成。“地质灾害评估刚刚委托了甘肃省环境地质监测院来做,环评还没有做,但甘肃省一共只有两家环评机构,即兰州大学环评中心和甘肃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预计届时不外乎委托其中的任一家单位来做。”此外,太平洋集团“兰州新城”项目的监理单位至今尚未落实,正在招标。
规划未出,环评未做,项目却已开工,对此,李长江的解释是“试点的政策就是允许先行先试!”然而,《国土资源部关于甘肃省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工作方案的复函》上的规定却并非如此。在这份由兰州市国土局出示的文件上,白纸黑字地写着:“试点项目所在市、县要在做好环境影响评价、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评估等工作的前提下,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专项规划,组织编制试点项目实施方案”。
在论证中,专家们对项目的生态影响、安全性都非常关注。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杨永春参与了先前的论证会,他认为,对于兰州周边广袤的山地而言,削掉的山头只是沧海一粟,对当地整个自然系统并不会有太大影响。不过,这样的项目在全国来说又算是规模较大的,国外也没有可借鉴的经验,所以还是需要慎之又慎。
“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隐蔽性,往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所以在立项时,反对的声音和理由都会显得有些无力。”杨永春说,这有过去的事实为证。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