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的动作,是中国新一轮城市化的缩影。在“18亿亩耕地”不能触碰的红线下,寻找可用于建设的土地,已经成为中国几乎每一个城市的管理者最操心的事情。而那些寸草不生、渺无人烟的荒地,便自然进入到他们的视野。2012年,国土资源部在全国11个省开展未利用地的综合开发试点,其中就包括甘肃省的兰州与白银。
兰州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李长江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说,根据国土部的规定,兰州市“低丘缓坡沟壑等未利用地综合开发项目”的试点期限为2012年~2016年,每年开发规模限制在10平方公里。为此,兰州市对市区周边的荒山荒坡做了一次总体调查,划出258平方公里的未利用地,已上报国土部并被审查通过。这些荒山分四大片,分别位于在兰州城北、兰州新区东、皋兰县和树坪镇。其中“兰北片”面积最大,约占总面积的一半,并被划分为13个造地单元。而此次太平洋集团承接的,只是其中的一个造地单元,并只负责土地整理和基础配套设置建设,不涉及房地产开发,可以说是“试验中的试验”。
谈及对太平洋集团的印象,李长江连说了三个“特别快”,李强调,“兰州非常看重太平洋集团的高效率”。他的话,为隆冬时节大浪沟工地的繁忙景象做了注脚。据太平洋集团兰州新城项目指挥部指挥长助理陈剑介绍,他们元旦期间也不停工,将赶在2013年3、4月之前,完成一期4.8平方公里的土石方工程。“最近天太冷,工地海拔高,气温比城区还要低,大型机械都要到中午11点左右才能发动起来,所以工期还是很紧张的。”
一个城市的土地情结
如此急切而大跨步的扩张,兰州有它自己的理由:它比全国其他任何一个城市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土地。兰州四面都是山,黄河穿城而过。受南北山系夹逼,它只能沿黄河谷地发展,最终形成一个东西延绵50公里、南北最窄处只有1.8公里的狭长市区。特殊的地形,造就了兰州的诸多“怪现象”——
由于市区周边山峦起伏,没有平地,兰州机场建在距市区75公里的地方,号称全国除拉萨以外离城市最远的机场;城区盆地一年四季少风,空气污染严重,它因此被称为“从卫星地图上消失的城市”;过去5年,甘肃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年都是全国倒数第一,但作为省会,兰州市区的新房价格却高达每平方米1万元以上,甚至不逊于西北第一大城市西安,形成经济落后与房价畸高的巨大反差。此外,由于人多车多,道路狭窄,交通拥堵,兰州是全国唯一一个连出租车也限号出行的城市……
在国土部的试点之前,主政兰州的历任官员就将目光瞄向了市区周边尤其是北部较矮的山头。这些山相对市区的高度只有三四百米,表面覆盖着厚厚的黄土,上面零星有些低矮的速生植被,近山地区人烟稀少。
兰州的削山行动,最早可追溯到1993年九州经济开发区的建设。李丁曾挂职锻炼当过九州管委会副书记。他说,当时,为建九州开发区,兰州城区北部一条4.3平方公里的狭长山沟被削为平地。此后20年,兰州一直不断蚕食着市区周边的山丘,但规模都不算太大。
太平洋集团也并非兰北山区的第一任接盘手。大浪沟所在的兰州城关区,从2003年就开始谋划削山造地。当时,城关区政府与甘肃中汇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合作,计划削平包括大浪沟在内的约41平方公里的兰北山地。
“香港人削掉石山在海里建起飞机场,人家能填海造地,我们为什么不能推掉荒山、推平荒沟造地呢!”中汇公司该项目的负责人张嘉良的一番话,代表了很多人的想法。该项目于2004年签约,当时有专家感叹,若如期完工,这里将会成为亚洲最大的人造平原。然而,这个项目在2006年就不了了之,随着项目的流产,中汇房地产公司也不复存在,变身为甘肃中汇牛羊产业集团。如今,曾经满怀雄心壮志的张嘉良因患中风而无法讲述当年的故事。对项目终止的原因,公司董事长张义也不愿意再作任何评论。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