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是在2006年,削山造地的计划再度提上兰州市政府的日程,此时接手的开发商已换成海南龙湾港集团。记者在兰州市国土局资料室看到了龙湾港集团当时所做的厚厚一摞调研报告,从土地规划、水土流失、地质灾害评估、生态环境影响等各层面都做了详细论证。李长江解释说,将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全交给一家公司来开发,当时兰州市各部门对此意见不一,再加上开发商资金不足,这个项目尚未开工,就胎死腹中。
在2010年的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上,香港富丽集团和海锦集团宣布将对城关区青白石白道坪项目进行整体开发。但经过一年的酝酿,项目依然未能从图纸变成现实。直到最后,接力棒交到了太平洋集团的手上。李长江补充说,除了太平洋,碧桂园公司也与兰州市达成了兰北另一片荒山的开发协议,但真正已开工的只有太平洋。“所谓投资220亿,造地25平方公里,只是太平洋集团与兰州市商定的远景总目标。这个工程量绝不是一年就可以完成的,如果顺利,整地工程至少需要5年才能完成。”
兰州新城PK兰州新区
兰州想要扩张市域版图的野心,已经远远超过了削山造地。“再造一个兰州市”,当地政府的这个口号,其实最初并非用于此次的削山造地,而是另外一个更为浩大的项目——兰州新区。这一规划面积为806平方公里的新区,位于兰州正北方向的秦王川盆地,距市区38.5公里,辖永登、皋兰两县五镇一乡。2012年8月,国家正式批准兰州新区成为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重庆两江、浙江舟山群岛之后的第五个国家级新区。
新区的成立本是好事,却给兰州市政府制造了一个管理上的难题:根据国务院的批复,兰州新区为正厅级建制,与兰州市平级。更何况,此前获批的4个国家级新区皆为“副省级”,因此,还有人呼吁将兰州新区升级为副省级单位,倘若此倡议成真,将来新区比兰州还要高半个级别,二者关系将更加尴尬。严介和就曾对媒体解释说,“甘肃觉得要对兰州说得过去,所以国家又批了一个兰州新城”。
其实,兰州不止有这两个开发区。在兰州街头,如果你问当地人,“兰州新城在哪儿”,往往会得到好几个不同的答案。他们不是在“忽悠”陌生人,而是确实无法分清当地五花八门的开发区。
根据甘肃省发改委地区经济处副处长牛剑平的统计,截至2003年,兰州共有26个大大小小各类开发区,在清理整顿后,依旧还剩高新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两个国家级开发区,4个省级开发区及6个产业聚集园。尽管有这么多的开发区,其发展情况却并不理想。截至2008年底,兰州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在全国53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4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位次排序分别是第49名和第52名,且排名仍呈不断后移的态势。
在此背景下,兰州新区与兰州新城项目又先后出炉,不免令人怀疑其政策的科学性。对此,李长江强调说,兰州的削山造地计划将分期进行,填平一片,开发一片。“前阵子,有十来个投资者与开发商来找我们谈合作,都被我们拒绝了。除了太平洋与碧桂园这两个已经达成协议的项目,我们近期不再有新的动作。我们也正是担心,兰州没有那么大的经济容量来消化这些地。”
“按照兰州新区的规模,将来独立出去成为单独的一个市也有可能,”杨永春评价说,更何况,新区的功能定位以工业园为主,又远离市区,客观上也难以缓解兰州的城市用地空间之困。“兰州新区是再造一个城市,而兰州新城将来会以生态旅游和居住为主,是兰州城区功能的延伸与发展,在发展战略上,二者并不冲突。打个比方,新区是兰州的兄弟,而新城是兰州的儿子。”
对兰州造城的动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刘福垣表示,“如果在财力允许的范围内,推一些山、造一些地,使兰州扩容,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就怕好大喜功!”这位经济学家又表示,“咱们企业要务实,跟着政策走的风险很大,政策能不能兑现,是个问题。”
实际上,削山造地的动作对很多兰州市民来说并不是新闻,一听到这样的消息,他们的第一反应便是:“那不就又是一个大青山吗?政府还不是为了卖地!”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