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阳澄湖一带的经销商在外地收购品质较好的河蟹,“寄养”阳澄湖数天,再贴牌销售,是公开的秘密,被称为“洗澡蟹”。其中,主要收购地之一就是湖北。
“我们的河蟹品质不差,可是效益却只有别人的一半。”今年,张相文的1000多亩河蟹又迎来了丰收,可是在他的脸上除了喜悦之外,还有些无奈。
“好蟹贱卖”。张相文所在的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刘桥村,是典型的河蟹专业村。他告诉记者,刘桥村品质稍好的河蟹,一半以上被江苏蟹商收购,尽管价格每斤比本地高出四五元,但仍不及最终“洗澡”、“贴牌”后市场销售价格的一半。
在苏州阳澄湖镇唯亭大闸蟹交易市场,4个交易馆内挤满了近百家河蟹经销铺面。记者一行刚刚走进交易大厅,“拉客”声就不绝于耳,“这里卖的全部是阳澄湖大闸蟹。”
然而,交易市场里一经销店负责人夏全勇向记者揭开了秘密:市场里90多家大闸蟹经销商,保守估计年销售量在5000吨以上。“远远超过阳澄湖大闸蟹实际产量。”
“苏州人现在也很难吃到阳澄湖大闸蟹。”本报曾连续报道的原湖北省黄石市河口镇委书记、现苏州长城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董阳告诉记者,如今在阳澄湖边,也很难买到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我两年才吃到一次呢。”
夏全勇透露,在该市场,贴上阳澄湖大闸蟹标牌的比没有贴牌的价格高出20%以上,“按照客户的要求贴牌。”
“贴牌”体现的是品牌效应。对于品牌,武汉市江夏区斧头湖渔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深有感触。连续多年向武汉大型酒店供应河蟹的他告诉记者,很多酒店都认可本地河蟹品质,但给出的价格却只有“阳澄湖”的70%,“品牌比不上别人。”
湖北汉川市也遇到同样的困惑。汉川市委副书记张育英说,汉川汈汊湖的河蟹以其规格大、品质好而全国闻名,产品还出口到国外。但价钱卖不过阳澄湖,“主要是缺乏名牌效应”。
湖北省仙桃市委副秘书长、农办主任肖家帮也认为,湖北螃蟹“内功”强,“外功”弱,品牌竞争力需要大力提升。
蟹农在无奈,商家在期盼,产业在呼唤。鄂蟹发展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维持现状,还是主动出击?
“我们的河蟹为什么改姓‘阳’?我们要主动挑战,只有全方位PK,才能形成倒逼机制,从而推动河蟹产业的壮大发展。”今年年初,湖北省委副书记张昌尔在省水产局调研时,掷地有声。
“叫板”中的湖北“底气”
省委副书记的“掷地有声”,有着湖北河蟹“叫板”的“底气”。其“底气”之一源于水产品市场上成功的案例。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