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是海南最金贵的要素资源。推进全省闲置建设土地处置,盘活利用,提高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是海南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必然要求。陵水县在处置闲置地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其经验值得全省借鉴。
“土地是财富之母。”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的这句名言,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今天,增添了新的内涵与意义。
土地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城市扩容、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均以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为前提。没有土地,创造财富也将无从谈起。
曾几何时,陵水大片闲置土地晒着太阳长荒草,沉睡多年未开发。
近年来,陵水县委、县政府以处置闲置土地为突破口,多轮驱动,使硬招破难题,盘活闲置土地,挖掘土地潜力,2005年至2009年,该县316宗、67968.34亩闲置土地已全部处置完毕。其中回收和盘活香水湾、清水湾和土福湾等沿海土地1万多亩,让“死地”活起来,让“闲地”重焕生机,走出了一条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土地利用新路子。
陵水以闲置地成功处置为支点,撬动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成为众多企业投资置业的热土,由国定贫困县一跃成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典范。
尴尬:6万多亩闲置土地沉睡10余载
陵水黎族自治县是少数民族自治县、革命老区县和持续多年的国定贫困县。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土地热”狂潮席卷海南,陵水出让了大量的建设用地。房地产泡沫之后,陵水也成为重灾区,全县闲置土地高达6.79万亩,严重影响了陵水经济社会发展。
这些闲置土地量大面广。陵水县建设用地规模14万亩,闲置土地就占了6.79万亩,约占全县全部建设用地的一半,是该县2006年度新增建设用地量的27倍多。而且这些闲置土地分布范围广,涉及陵水县沿海的香水湾、清水湾、土福湾、椰子岛、黎安港等旅游开发区,是该县最具开发价值的土地资源。留下了一笔土地“烂账”。
土地闲置时间长且长期滞留在企业手中。陵水的闲置土地98%都为上世纪90年代初出让,截至2005年,开发利用的土地只有1206.45亩,其他的长期闲置并滞留在企业手中,县政府“手无寸土”,无法实施招商引资计划,成为阻碍陵水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
土地管理混乱、权属不清。6.79万亩闲置土地,共涉及165家用地单位,且大部分属于越权审批、重复出让、一地多主、一地多证的无序出让状态。如位于香水湾面积598亩的一宗土地,先后出让4次、办理了3份国有土地使用权证。
来源: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