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习近平提出要“用城市社区建设的理念指导农村新社区建设,抓好一批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镇”,“使农村与城市的生活品质差距逐步缩小,使所有人都能共享现代文明”。浙江由此全面启动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工程配套推进,初步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机制。到2007年底,工程5年建设任务提前完成,全省三分之一村庄得到全面整治,三分之二村庄的垃圾实行了统一收集处理。许多农民表示,这是继土地改革、家庭承包、税费改革后,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一件最大好事。
在他主政期间,建设“四个浙江”的目标逐步实现。2005年浙江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位居全国省区市第1位。2006年,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94.77%,浙江被认为是全国最具安全感的省份之一。2006年浙江可持续发展能力列上海、北京、天津之后居全国第4位。浙江在全国率先实现贫困县和贫困乡镇全部脱贫目标。浙江经济总量在2004年跃上万亿元大关,2005年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2006年人均GDP接近4000美元。
2007年,习近平临危受命调任上海。履新一个月,他围绕民生、发展、上海世博会、反腐等工作,马不停蹄地开展调研。他与广大干部谈心、向广大群众问计,成功组织召开了上海第九次党代会,稳定了上海局面,振奋了干部群众精神,重塑了上海形象,为上海今后5年发展描绘了新的发展蓝图。
“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在正定,他跑遍了所有村;在宁德,他到任3个月就走遍了9个县,后来又跑遍了绝大部分乡镇;到任浙江后,用一年多时间跑遍了全省90个县市区;在上海仅7个月,他就跑遍了全市19个区县;到中央工作后,他的足迹已遍及31个省区市。
“谋求自己过得好,必须也让别人过得好”
习近平前不久在会见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代表时说,中国是个负责任的国家,我们要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同时也要处理好中国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既争取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发展自己,也努力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无论是在地方还是在中央,习近平都十分重视对外交往工作,广交国际朋友。在地方工作期间,他已访问过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接待过许多外国来宾。到中央工作后,他也总是尽可能多地会见来访的外国客人,并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访问了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世界各国各界人士进行了广泛接触和友好交流。
他真诚坦率地向外国各界人士介绍中国人民怎样看待自己的国家,怎样看待当今世界,同时非常乐于听取对方意见,了解对方想法。许多和习近平接触过的外国政要认为,他是一位自信、务实、睿智、友善的领导人。
习近平经常对外国各界人士说,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中国持续快速发展得益于世界和平与发展,同时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共同发展的宝贵机遇和广阔空间,彼此要在相互尊重、务实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2012年7月,在清华大学举行的“世界和平论坛”上,他进一步指出,一个国家要谋求自身发展,必须也让别人发展;要谋求自身安全,必须也让别人安全;要谋求自己过得好,必须也让别人过得好。他在访问新加坡会见李光耀时指出,国强未必称霸,中国会把和平发展道路、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永远不称霸的宣示和承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我们要同舟共济、和衷共济、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这是习近平在历次出访中反复传递的信息。
2012年5天的美国之行,习近平出席了27场活动,同奥巴马等政界人士和经济界、民间等各方人士进行了全方位交流互动。只要中美双方始终抓住共同利益这一主线,就一定能走出一条大国之间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伙伴关系道路——他对中美关系的殷殷期许,引起了美国各界积极反响。他在近日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时强调,中美之间要积累正能量。
习近平访问俄罗斯时,传递了中国对发展两国关系的高度重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已成为当今世界最为重要、最具活力、最富内涵的一对大国关系,中俄关系始终是中国外交的优先方向。他出席中俄执政党对话机制第二次会议开幕式,并同俄各党派领导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进一步充实了中俄关系内涵。
来源: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