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来到长广煤矿浙江矿区,乘罐笼下到近千米的井底,弯腰弓身沿着低矮狭窄的斜井走了1500多米,来到采矿点看望慰问在井下采煤的工人。
习近平很重视通过新闻媒体同群众进行交流。他曾以“哲欣”为笔名在《浙江日报》专栏上发表了232篇短论,以平等交流的语气,及时回答现实生活中群众最关心的一些问题,浅显易懂地讲道理,很受欢迎。群众说这是“用大白话,谈大问题”。
习近平待人宽容厚道,但在涉及群众利益的大是大非面前,又非常坚持原则。他常说,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不要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在宁德清查干部违规私建住宅时,针对干部存在的一些为难情绪,他严厉批评,拍案而起:我们是得罪几千名干部,还是得罪几百万群众?!主政浙江时,他大力推进干部作风建设,一年时间里,有许多干部就因为不作为而受到处分。
习近平又是一位很有人情味的领导。他不忘师恩,每逢过年都会给老师送上问候和祝福;他尊老爱幼,在正定时把县里第一辆小卧车让给老干部用,还特地设立了老干部病房和活动室;在福州时他长期资助家庭困难的孩子读书,直到他们走上工作岗位。
多年不变的深耕基层、踏实亲民的作风,使习近平在广大老百姓中赢得“平民书记”的赞誉。他说,“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要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老百姓奔好日子。”
“功成不必在我”
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宣示改革决心,积极倡导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广大干部群众眼中,习近平是一位思想解放、眼界宽广、目光长远的富有改革精神的领导者。
在中国经济特区之一的厦门工作时,他领导制定了《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成为厦门此后发展规划、实施计划及经济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他担任市金融体制改革、经济特区管理建设等领导机构负责人,研究制定了推动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推动厦门实现计划单列,主导协调解决了计划单列涉及的一些重大政策问题,为厦门长远发展争取了许多有利条件。
习近平认为,作为领导者,既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甘做铺垫工作,甘抓未成之事。要树立正确政绩观,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
在河北正定时,得知《红楼梦》电视剧组在寻找外景基地,习近平看到潜在的商机,主动上门洽谈,力排众议,说服有关部门和县里投入大笔资金在正定建设拍摄基地“荣国府”,并修建荣国府旅游景区。荣国府在建成当年的旅游及门票收入就达1000多万元,不仅收回投资还有盈利。而此时,他已离开正定到了厦门。他创立的“正定旅游模式”让正定后来受益很多。在《红楼梦》拍完之后,又有170多部影视剧在这里拍摄,高峰时每年有130多万人次参观游览。
他在1992年提议并主持制定的“福州3820工程”,分3年、8年、20年提出了不同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步骤与措施等。当年确定的主要目标早在几年前就已全部实现,洽谈引进和开工建设的一批特大项目如冠捷电子、中华映管、东南汽车、南方铝业等,带动和培育了一批富有特色的产业群,为福州近20年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至今仍是福州的领军企业。
担任福建省省长时,习近平在2001年率先开展了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的专项工作,得到老百姓广泛称赞。
习近平在1999年率先提出要建设“数字福建”,2000年省人民代表大会正式作出相关决定。他担任了“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十多年来,这张看不见的“网”逐步四通八达,覆盖了居民生产生活、公共行政服务、城市管理等方方面面,悄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到2010年,福建是全国唯一一个实现全省医院就诊“一卡通”的省份。
2002年,他对武平县的林改工作给予肯定和支持,福建由此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来成为全国林改的标杆。
来源: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