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波喊定家在寨子里算是中等水平,这几年周边建高速公路,寨子里靠种养攒了点钱的人家都纷纷凑钱买货车搞起了运输,家家都富了。”王小福说,“村民日子好过了,赌博斗殴的也少了。村干部靠着合作社,在服务乡亲的同时还有一份不是太多但也不少的收入,所以我们干起活来,按你们北京人的话说,倍有劲儿。”
风险我们来担,父老乡亲只需专心种植
——建立合作社,中国咖啡世界“唇”知道
当今咖啡已位居世界三大饮料之首,全球45个国家种植,3.5亿人消费,成为仅次于石油的第二大贸易商品。从1892年法国传教士在大理种植成功,云南咖啡种植已历经一个多世纪。说起咖啡,云南咖啡产业协会会长熊相入顿时神情飞扬,“比起蓝山咖啡,德宏除了有高海拔、酸性土壤,还有其独特的温差优势,是最适宜咖啡生长的黄金地带。”近30年来云南咖啡产业发展很快,占全国产量的99.9%,全省规划“十二五”期间种植150万亩,仅仅两年已达到130万亩左右,但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让咖农获得稳定的收入?中央建设新农村的1号文件出台后,作为国家龙头企业的后谷咖啡掌门人熊相入就陷入深思,“新农村建设其关键的内涵是如何让农民真正有稳定的收入基础。”与农户摸爬滚打20多年的熊相入积极找寻公司、农户、市场的利益交集点和共同发展的支撑点,在赴日、韩考察中他似乎找到了持续发展咖啡产业的突破口,开始探索“公司+基地+合作社”的后谷发展模式:
后谷公司帮助基地农民建立自己的咖啡产业合作社,公司无偿为合作社提供资金建立办公场所、提供投影机、电脑、小农超及技术员,无偿为合作社提供种苗、技术,所需的农资由后谷公司和农资供应公司联合提供,合作社向全体社员统一供种、统一生产、统一标准、统一服务、统一收购,让加入合作社的农民只管专心生产,合作社购买农资费用由银行提供贷款,后谷公司则是贷款的担保人。
4年来,后谷公司斥资千万元为基地78个咖啡专业合作社盖起了活动室,带动了5.1万农户在种植咖啡中实现了稳定增收,咖啡产业就在“公司+基地+合作社”的特有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中发展壮大,目前后谷在云南9个分公司的基地种植咖啡达到25万亩,占全省种植面积的1/5强,通过合作社有效控制了种植程序和标准,确保了咖啡增产的同时品质得以提升,而通过土地与资本、技术等的合理配置,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土地利用最大化。有业界人士评说,后谷模式的最大亮点在于有效改善了农村生产关系,提高了生产力,真正实现了公司发展、农民增收、产业发展,尤其是与中国进出口银行建立的“银企、村企”基层党组织结对互帮共建,解开了农村金融的服务瓶颈,消除了农村矛盾。2010年后谷咖啡基地通过了有机认证,为产业发展起跳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为延伸中国咖啡产业的链条,2008年后谷第一次大手笔地投资亿元建起了中国最大的年产3000吨的速溶咖啡生产线,2009年又引进国际顶尖丹麦技术和德国生产的主要设备,与科研院校联手大胆自主创新,建起了年产万吨的咖啡生产线,打破了欧美的长期垄断,实现了同时能生产三种咖啡产品的梦想。伸直了腰杆的后谷终于在2009年年底咖啡收获的季节,以每公斤高于纽约市场10美分的价格,首次报出中国自己的收购价,终结了云南咖啡豆长期被低价收购的历史。熊相入说:“因为这个自主创新,我们生产1吨的速溶咖啡粉就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厂家便宜1~1.5万元。这样的竞争优势,全世界没有厂家能做到。”
为做透咖啡这条产业链补齐短板,从2008开始,后谷与科学家们一起加快产品研发,中科院院士周俊领衔的工作站为后谷咖啡产业壮大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短短几年,40个囊括了从低端速溶到高端的专利产品以其鲜香、柔和、细腻、醇美畅销欧美及日、韩、新加坡等27个国家,同时国内的市场份额也不断扩大,2012年资产总计超过20亿元,销售收入7.3亿元,出口1.1亿美元,成为国内集咖啡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龙头老大。在延伸产业链的同时,合作社咖农收益也从人均1300多元攀升到6800多元。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