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个专业合作社演绎后谷咖啡家国梦
——看国家龙头企业后谷如何创新模式实现产业链价值最大化
编者按: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怎样才能把一个产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带领农民发展产业,农民利益能否得到保证?后谷咖啡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的模式,很好地解决了相关问题:合作社负责统一组织农民,进行标准生产,并维护农民利益,公司则负责产业的发展壮大。这一模式通过土地与资本、技术等的合理配置,使土地效益最大化,有效改善了农村生产关系,提高了生产力,实现了公司发展、农民增收、产业壮大。
没想到那滴滴浓香、享誉全球的雀巢咖啡竟出自云南德宏的后谷基地。做了全球5大咖啡供应商20年的原料供应后,2009年11月23日正是漫山的咖啡鲜果收获的季节,这个从我国彩云之最南端芒市成长起来的“后谷”,终于挺直了腰杆,亮开嗓子,以比国际巨头每吨高出1008元的价格首次报出中国自己的收购价,终结了云南咖啡豆长期被低价收购的历史,咖农听闻,无不雀跃。
后谷的底气从何而来?去年岁末,站在德宏芒市观音山基地,指着连绵山峦中那一片又一片嫣红的咖啡树,云南咖啡协会会长、后谷董事局主席熊相入谈到三年前的那个“首次”时,风趣地对记者说,“呶,这25万亩基地以及连接着的78个专业合作社和如今已经加速运转年产万吨的精深加工生产线,是我们后谷这个中国大地之子的坚强后盾。”
只要喇叭一响,我们寨子里的人全到齐
——加入合作社,我们村组织更有了凝聚力
2012年12月28日上午,记者走进芒市城西北风平镇傣族的大寨子芒赛村,在村中极具傣家风情的文化广场一侧,蓝白相间的几间簇新的平房格外醒目地挂着——芒赛咖啡专业合作社。驻足品评间,一辆三轮摩托车载着鼓鼓的俩麻袋停在了仓储库前,后谷咖啡芒市分公司经理尹南戈告诉记者,是村民卖咖啡鲜果来了。果然,敞开口袋,是嫣红的鲜果。
“一共48公斤1056元,你家没有赊账吧?”
“没有,我都是现金买肥哩。”
技术员王岩过明翻看了账册,记录、确认后,请对方签字,立马点钱。过完秤收好现金,记者拦下小伙子同他聊了起来。
32岁的桥岩相过说:“这几年在家种地,再搞点副业,日子也过得蛮不错。咖啡产业这两年价格好,2010年我开始种咖啡,合作社免费提供种苗、技术、培训,还就地收购,现在我家的8亩咖啡开始收获了,到今天已经卖了1000多公斤。技术员给我估过产量,夸我管理得好,初产每棵树最少能收3公斤,我是严格按照技术员的要求种植,一亩300棵树,8亩咖啡应该能收一万四五,加上我种的七八亩西瓜、四五亩水果玉米,今年收入五六万元应该是有的。”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