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姜志岗的兴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办公室里,我们看到了一沓土地流转承包合同。
“租金:800元每年;租期:3年。”
2011年10月,姜志岗和同村另外4人组建了合作社,从村民手中流转了1000亩土地。“村民把地租给合作社,由合作社找人来种,每年从合作社收租金,年底还有200多元分红。”
“地租、人工、农资材料,成本可不低啊?”
“规模大了农资成本就降低了,而且种什么、怎么种都由我们说了算,一年下来收入能有个三四十万。”姜志岗说。
本以为这种能使双方受益的土地流转形式已大面积推广,可走了八九个村,发现远非如此,在村里问起土地流转能听到各种顾虑。
“农民没了土地,那不跟城里工人下岗一样啊?”
“把地租出去,要是不还咋办?”
“不种地,我在家除了带孩子没啥事干,年纪轻轻的天天在街上转,能好意思啊?”
土地流转后,人往哪“流”?
为解决流转土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延津在县城附近建了两个产业园区,6个乡镇建立了小型农民创业园,以吸纳就业。
虽然把农村富余劳力逐渐转向非农产业是个趋势,但完全实现仍需时间以及农民心态的转变。就我们观察,目前另一种模式更加普遍:农民加入合作社后,土地仍由本人耕种,但可享受合作社提供的供种、耕种、收割、收购等服务。
这显然更符合延津的实际,农民不离土,也能实现从传统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合作社是促成这种转变的重要原因。
延津全县345个行政村现有合作社397家,但仍未实现村村有社。缺乏好的领头人、缺乏足够的资金、政府扶持能力有限等成为障碍。
“政策和资金还应继续向合作社倾斜。”县委书记李刚说,“合作社具有带动效应,能解决农民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问题,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桥梁。”
一周后,我们离开了延津。不久,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10年后,延津的农民能否实现收入倍增?我们期待再到延津,感受国家政策扶持下农民生活的变化。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