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聚焦农业和农民:种粮不挣钱种菜投资大(2)


时间:2013-01-17  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

  “在计税面积里的耕地,每年每亩地农民能拿到110多块钱的补贴,这补贴能不能随着国家财政收入、农资价格上涨而上涨?”

  “咱虽算产粮大县,可也是财政穷县,每年收入不到4个亿,跟东部粮食主销区的财力没法比。能不能每调出一吨粮食就给咱相应的补贴?”

  “能不能在县级层面搞碳交易平台呢?咱把用不了的碳排放指标拿去交易,收益用于补贴农业生产发展。”

  “加快让农业获得合理利润、让主产区财力逐步达到全国或全省平均水平”,延津干部群众的期待,获得了中央政策的呼应。


  种蔬菜,“潜在收益”如何挖?

  与种粮食相比,种蔬菜等高效农业的效益高出许多。

  比如种黄瓜,一个占地一亩的棚,每隔一天能产黄瓜300斤,每斤1.5元,一年两季,收入在3万元以上。

  “效益是高,可你不知道有多难!”王楼乡任庄村党支部书记任贺胜说。

  “贷不到款最让人犯愁。种黄瓜得建日光温室大棚,一个112米长的棚,最便宜每米造价也在800元以上,每个棚至少9万元,要建上四五个就得四五十万元,都要贷款。要贷款只能三户联保,银行还不愿意贷给你。”

  好不容易借钱盖起大棚,任贺胜又遇上了新难题。“经济作物可不比粮食,得精心伺候。刚开始种时没经验,棚上的膜只用了两层,温度不够高,赶上一场寒流,黄瓜全冻死了!”

  “等到黄瓜熟了,又得发愁找买家。虽说现在搞了农超对接,但咱农民跟超市讲价还是没底气,啥时候收、多少钱收,都是人家说了算,你也不敢不卖,要不回头烂在棚里损失更大。”

  尽管如此,延津的基层干部们对于高效农业仍充满热情。“一旦搞成了,增收效果很明显。再说难搞也不代表就搞不了,农村现在有一批不愿意进城、又有文化的农民,他们就是开发高效农业的‘潜力股’。”

  “要是农民都去种菜了,谁来种粮呢?饭碗咋能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我们有些担心。

  “不会影响粮食安全。”县委副书记梁常运说,“县里正在搞的土地改造项目、荒地开发项目都能逐步提高全县粮食产量。”

  “再说,咋可能农民都去种菜呢?咱县推广了几年,全县蔬菜、药材等高效农业种植也只有2万多亩。县里的思路是,不能全搞高效农业,因为留在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和妇女,他们愿意种粮食,投入小、风险小;也不能不搞高效农业,这是实现农民增收非常好的增长点,还有潜力可挖。”

  2013年,延津的目标是高效农业种植面积扩大到3万亩。

  “现在主要的难点还是在资金,县级财政没有能力在项目配套、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农民最需要的方面给予更多的帮助。”梁常运说。


  怎么种,“规模效益”从何来?

  种粮食不挣钱,种蔬菜又种不来,干脆不种地了,把地租出去,一边拿租金,一边到外面去打工——在延津,一些农民就是这么做的。


来源:人民日报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