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她都在盼孙子。6年前,张喜梅在路过兰考县人民医院门外的一间铺子时,听到孩子的哭声。她走进铺子,遇见袁厉害和她收养的几个孩子。张喜梅向袁厉害“求孩子”,袁厉害把小雨抱给了她。
不过,张喜梅把小雨抱回家后不久,在体检时发现,这个“外表看着没毛病”的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张喜梅和袁厉害一起把小雨送到河南省人民医院治病。幸运的是,小雨的心脏病通过手术基本治愈,而且接受的是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免费医疗。
不久,小雨的七口之家又多了一个新成员,就是患有严重唇腭裂的扎根。袁厉害把扎根也“送”给了张喜梅。不过,扎根差一点就没能列入这个家庭名单里。袁厉害说,扎根治疗唇腭裂的时候,因为修复伤口感染而领到了病危通知单。
这对姐弟的家在兰考县城关镇10多公里外的农村,虽然不能用“一贫如洗”来形容,但是也找不到值钱的家当。农家小院里,有两间平房,一间牛棚和一个鸡窝。朝南大一点的屋子被两个黄色组合柜隔成堂屋和睡房。靠北墙的木柜上有七八条裂缝,裂缝周围的黄漆掉了,裸出发白的木头。堂屋里,除了4张旧木桌子,不再有任何可以称得上是家具的物件。
他们在这个农家小院留下了不少笑声。孙亮表示这是“阴差阳错碰到的缘分”。他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女儿小雨喜欢唱歌,尤其爱哼他手机里储存的《常回家看看》。她会自己编词:“爸爸回来了,妈妈回来了,我也回来了。”
他手机里的照片记录了这个4岁小女孩的成长过程。小雨生下来鼻梁儿塌,眼间距宽,双眼还向右上方斜。两三岁时,她胖了,眉眼也长开了。
在他的印象中,儿子扎根的脾气倔。家里收玉米的时候,他“一口气往袋子里装了七八个玉米”。他提不动,身子都直不起来了,还是要把布袋拖进屋。
就在火灾发生的10天前,他们还在农村家里生活。但奶奶张喜梅白天忙着去城里,晚上还要赶回家,丈夫心疼“她每天来回跑,太辛苦”,就让她把孩子带到二层小楼一块儿看管。
孙亮最后一次见到两个孩子,是20多天的事情了。回忆往事,这位个头不到1米6的男人,黄豆粒大的泪珠顺着他皲裂的脸往下淌,滴在他的灰白色外套上,成了一道道黑杠。
院子里,扎根平日里骑的沾着泥土的绿色滑板车还停在那里。
他们生命留下的最后记录,是一张笑得被挤弯腰的合影
1月4日早上8点30分左右,袁厉害怀孕5个月的女儿杜鹃吃过早饭,走到兰考县皮鞋厂附近的路上时,抬头一看,“妈妈家那个位置直冒烟,又黑又浓”,吓了一跳。
她丈夫郭海洋飞奔到二层小楼。一股热浪迎面扑来,浓烟夹杂着异味直往他鼻子里钻。房子的木门正在燃烧,“火苗蹿到20公分以外”。他试图进屋去救孩子,但是头还没伸进房门三分之一,就感觉“头发被烧焦,脸部像沾上了烙铁”。郭海洋披着浸水的棉被再次往屋里冲,但发现“浓烟把房间整得比深夜还黑”,就像掉进了火炉里,“快被烤出油了”。
郭海洋在房间里撑了不到半分钟就再次退出来。他跑到院子东北角,扶住墙吐起来了。
这位成年人没有听到孩子的声音。事实上,这些身体不健全的孩子,几乎没有任何能力逃生。那两个躺在床上的不超过1岁的婴孩儿,都是在去年被父母丢弃后被送到袁厉害家。除了袁厉害,没有人能说清楚这两个短暂的生命是如何交到她手上的。
这其中的小十也有机会躲过一劫。在那场“五家单位联合行动”中,当李美姣想抱起来一个“不能走路,要扶着板凳”的男孩时,身边有人推了她一把,“像是袁厉害的儿子”。这个她也想送走的孩子,“可能是小十”。最终李美姣觉得就像讨价还价一样,劝服袁厉害送走了5个孩子,都是年纪很小的婴孩儿,“没养太久,感情没那么深”。
这些消失的生命,留下的最后影像,来自江西卫视《深度观察》报道组的摄像机。2013年1月1日,这个摄制组来拍摄袁厉害的故事。编导吴倩文记得,就在1月3日那天下午,这些孤儿过得“跟平时没什么不一样”。年纪最大的五孩呆坐在沙发上,其他人在屋子走来走去,或者在巷子里嬉闹。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