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沙县共有20家融资担保公司,5家以“三农”为服务对象。
中国农业银行沙县支行行长余克铨说:“我们一直在关注当地的土地流转试点工作,目前已经累放贷款上亿元,支持带动土地、耕地流转数万亩,带动了项目业主投资。”
沙县养猪协会成立了一个专业融资担保公司,主要为养猪产业的会员提供融资,会长黄运华说:“以前都是穷人养猪,现在只有富人才能养猪了。”
为了盘活农民资产,沙县金改的很多手段均有创新:比如推广林权抵押贷款,让林木资产变成农民的“绿色银行”;支持土地流转项目贷款,用“银行+财政贴息”的金融支持模式,依据土地流转项目的经营范围、生产周期等,为不同项目量身定制相应信贷支持方案;创新农村住房贷款,这是全国率先推出新农村建设个人住房贷款,突破了农村住房无法抵押和农户贷款难题。
洼地效应
至今,很多人仍对“沙县经验”持保留态度,其中最大的疑问——如何防止风险?
事实上,沙县对此采取了系列措施,以沙县信用社为主体,按照“先建档、后评级、再授信”的原则,来提高防风险能力。
据统计,目前沙县农村信用联社已建立了50387册《农户经济档案》,并对其进行了信用评级。沙县信用联社主任钟先礼说:“建立档案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优化农村信用环境。”
就拿新农村住房贷款来说,沙县信用社采取了五户联保的方式规避风险,即每户房贷5万元用于建房土建施工,房屋建成并取得房屋和土地权限证书后,可申请房屋抵押贷款,信用社将根据该户房屋评估给予50%的授信贷款。为了防止风险,信用社做出了相应规定,比如农村个人住房贷款必须为“统规统建”的新兴农村社区住房,而且要经过2/3以上村民代表表决同意,才能发放贷款。在贷款前,借款人要跟村委会签订农房处置委托授权书,并提供祖遗房等第二居所证明。
钟先礼说:“如果哪个借款人无法按时还贷,我们就会在60天内让借款人先行处置农房,如果处置不了,我们会根据委托授权书由村委会进行处置,出手价款一般用于归还银行贷款,剩余部分用于解决借款人因住房抵贷后的住房安置问题。”
中国农业银行沙县支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沙县支行都是参与沙县农村金改的重要成员,它们拥有政策、网络和资金的优势。农行曾经在乡镇一级均设有网点,后来撤了,现又准备逐步复设。
农行走了一条和农信社不同的道路,它会根据信用评级,有选择地与各乡镇重点村签订“银村合作”协议,目前已经与16个重点村签订协议,发行金穗惠农卡11.6万张,发放了2232户2.7亿贷款,代发土地补偿资金和共建村年末分红款累计2亿元。
众多商业银行都看上了农村这片金融“处女地”。目前,中信银行、海峡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等银行均准备入驻沙县。最初,重庆农商行只打算在沙县成立分支机构,但考虑到沙县潜在的机会,他们决定将村镇银行总部设在沙县。
陈怡将此总结为“洼地效应”。
国家只给了沙县农村金改三年时间,根据测算,如果不出意外,三年后,沙县的贷款总额能达到250亿元。
县委书记陈瑞喜的态度相对比较谨慎和保守,他说:“一年下来,我们做了不少事,取得一定成绩,但农村金融改革要取得更大效果,还要花很大的气力。”
沙县金改的未来还充满着某种不确定性。在陈瑞喜看来,最大局限是政策上的突破。“到底能突破到什么样的状况,又能保持风险可控,这是很难把握的。有一些政策我们敢想,但上面不一定敢做。我们有想法但是没办法,毕竟一些问题中央才有权限。”
来源:经济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