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个小卖铺的“小额支付便民点”都有一本《流水登记簿》,详细记录着每笔交易记录。
这个让城市人匪夷所思的取款细节,成了沙县农村金融改革富有象征性的镜头,居住在偏僻山村的中国农民开始享受到金融服务。此前,如果村民想要存取现金,只能坐车到镇里或县城,极为不便。
为了解决农村金融薄弱问题,沙县实施“金融服务不出村”工程,利用小额便民支付点将金融服务延伸至建制村。
“不要轻看小卖铺的电话POS机,一根电话线,就能改变农村面貌。”福建银监局三明分局监管一科科长郑辉东说。
便民支付点设立效果明显。据沙县农村信用联社给记者提供的数据,沙县农村信用联社网点已经覆盖全县10个乡镇,全县中心区外布设小额贷款便民点123户。迄今为止,共发生取现业务2018笔,总金额556958.46元,存款业务273笔,总金额145084.78元,转款业务共74笔,总金额64437.53元,激活社保卡2873张。
与此同时,政府出台鼓励政策,支持金融机构到未设营业网点的乡镇布设ATM机、存取款一体机等自主机具。
这是一个系统性的改革,POS机只不过是沙县金改最小工具。围绕“三农”问题,沙县还推出一系列举措,例如农村住房贷款、土地流转、订单农业、专业合作社四个支农信贷产品;并且对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农户经济档案、农户信用评级实行“全覆盖”等等。“这是普惠制金融的核心价值,让每个人能公平地享受金融服务的阳光雨露。”陈怡说。
激活农民闲置资产
2010年5月,陈怡从福建银监局调任三明分局当局长。他毕业于福建农学院(现福建农林大学)农村金融专业,一直在金融系统工作,长期研究农村金融问题。
三明以农业经济为主,农民经济来源主要依靠传统农业和外出打工,土地抛荒很严重。福建银监局领导让陈怡先下基层,全面摸底。通过下基层走访,他的最大感受是,农村金融太滞后了。
“没有机构没有服务,村里没有,部分镇上也没有,我去的三个乡镇一个网点都没有。”
他将调研情况向福建银监局领导汇报,最后领导认为,应该从农村金融入手。
2011年,获悉国家正在寻找农村改革试验区,福建银监局三明分局提出申报该项目,获得了沙县政府响应。经过论证,福建银监局三明分局拟定了《沙县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方案》。
改革推进则以沙县政府为主导,联合银行、农业、土地资源等部门参与,银监局角色很清楚:策划、引导和监督。
在金改开始之前,沙县已经做了一些基础性工作。
2006年,沙县政府大力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让农村资产“活了”,这为农村金改创造了条件。
2009年底,沙县成立了福建省首家为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权流转提供担保的公司——沃土农业担保公司,沙县财政补贴担保风险金,为想要流转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的农民贷款担保。同时,成立了源丰、金茂两家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托公司。
政府这么做只有一个目的——激活农民闲置资产。
沙县金元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是沙县首家纯民营贷款公司,注册资金2亿元,服务对象主要是涉农中小企业,现在它已成为沙县企业融资、发展生产的重要“补充力量”。
来源:经济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