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十七大正确的提出要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时,就是在鼓励民众加大个人投资性理财。当国家尚无力解决好国民收入中的首次分配中的协调关系时(收入分配调节政策八年多都未能出台);当中央和政府过多的从总收入中占有最大的不合理比例时,居民很难一次性集中较大的财力实现高度改善住房消费。本应从递次消费的方式进行从小到大的住房投资,并在即解决了暂时的居住问题的条件下,实现住房资产投资的增值收益,并用这种增值收益弥补劳动收入的不足,以实现住房的逐步改善。但错误的政策并没有能改善居民的收入,也没有了用投资增加收入的渠道。
难道只能从股市上投[简介 最新动态]资增加收入去改善住房,就不能用住房投资的收益去改善住房吗?从这个意义上讲,投资住房也是为了改善住房,并未否定住房居住的功能。但限购和限制住房投资则否定了居民递次消费、逐步改善住房条件的可能。
当房地产市场投资不断下滑时,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什么呢?不是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裂,而是中国整体经济的下滑和财政收入的锐减。年初,大多数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从高增长变成了负增长,而GDP的增长更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这种下滑从一季度一直延续到三季度,低于了7.5%的增长。
但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回暖却让政府的财政收入有了好转,从全年已过去的情况看,房地产明显的已成为支撑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当外贸及各产业投资都出现严重的下滑时,只有房地产市场平稳的保持着15%以上的投资增长和逐步向上的销售增长,并带动着持续增长的消费,才让中国的经济没有出现硬着陆。
无论如何不能小看的是市场的力量,不管行政的干预会对市场产生多么大的抑制和扭曲,但最终市场的力量一定会推动行政的干预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而不得不进行调整。坚持用错误的行政干预只会给市场的正常运行带来更多的后遗症。
新的一年会怎样则是最被关注的事情,而今年的情况已经明确的给出了供求关系的预期。一是,今年的土地供给出现了严重的负增长,自2011年下半年就开始出现的土地负增长限制了新开工的增长。土地供给量是次年新开工增长的基础,也是增加供给的必要条件。没有充足的土地,再加上拿到土地后的必要周期,明天的开工总量必然只可能减少而不可能增加。
二是,今年已出现的新开工量的同比负增长,其中住宅的开工更是严重的负增长,而住宅开工中尚包括了大量保障性住房,扣除700多万套的保障性住房之后的纯商品住房新开工量就更为负增长了。而实际影响供求关系和价格的并非是保障性住房的供给,这是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的,并不属于商品房的正常需求的人群,因此明年的商品住宅已出现了供给明显或者称为严重下降的趋势。
三是,保障性住房总量是逐年下降的,2011年为1000万套,2012年为700万套,而2013年已知的约500万套,与今年相比又下降了200万套,这也会影响到政府强制性投资的减少。
四是,明年的房地产投资在缺少上述三个前提条件下也会出现下降,但估计仍能保持两位数,略超过10%的投资增幅。即使政策发生较大的刺激作用,也不太可能在上半年发生变化,最多是年终的翘尾。如果维持现有政策不变,投资增幅下降的可能性极大。
五是,十八大报告已经给出了几个比较明确的信息。李克强副总理已经多次明确的将中国的城镇化作为未来十多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行情股吧买卖点);户籍改革让农民变成市民已列入了未来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提高居民收入和完成小康目标都和城镇住房的建设紧密相关,这些都是扩大住房消费的有利条件。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则是新一届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务,也会在明年有所突破。
来源: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