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现代车主身亡 气囊标准缺失艰难维权(3)


时间:2012-12-23  来源:汽车投诉网 点击:

  此外,通过分析发现,当出现安全气囊事故时,车主的维权意识要普遍高于普通投诉,从与4S店沟通、到客服投诉,再到厂家出面,其间类似汽车投诉网这样的第三方平台、消协等也多次介入,但最终的协调成功率要远低于普通投诉,最终只能依靠司法途径作最后的努力。

  据调查了解发现,超过90%的事故案例都无法由第三方检测机构做出汽车质量责任鉴定,以致其中超过三分之二的案例最终只能采取调解、或庭外和解的方式结案。目前,汽车质量鉴定机构少、专业性不强、鉴定费用高已经成为车主面对维权望而却步的三大原因。

  曾经有一位进口车车主因为此类问题几乎联系了国内所有具有资质的鉴定单位。最终却没能完成鉴定工作,关键原因有两个:一是鉴定单位或多或少与汽车厂商存在合作关系;二是车辆的技术含量极高,国内的鉴定机构根本没有能力升级设备对其质量问题作出责任认定。

  归根结底,汽车安全气囊标准的缺失才是车主维权难的原因。因为没有了标准,所以才会在出现安全气囊事故时频频出现“撞击点不对,力度不够”等推卸责任的搪塞之语。试想一下,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又有谁能在即将发生车祸时先去考虑应该怎么撞,多大力来撞才能使气囊弹出来呢?标准不出,此类悲剧仍将继续上演。

  目前,各品牌的安全气囊参数不同,甚至同一品牌不同车型、档次的标准也有差异,至于安全气囊的弹出标准,说法更是参差不齐。在平时经销商摆放的车型宣传单中,往往只有安全气囊数量的描述,而对气囊打开条件则完全忽略。而产品说明书对气囊的介绍同样没有标准,针对气囊引爆的条件,有的只说明了撞击速度,有的只限定了撞击角度,有的根本没有介绍。

  在网上搜索“汽车安全气囊标准”,难以找到相关内容。据悉,我国于2006年4月出台了3项涉及安全气囊零部件的推荐性国家标准,但它并不能作为判定气囊制造质量是否合格、气囊与具体车型是否相匹配的依据,更不能作为判定事故发生后安全气囊是否应该打开的依据,而美国、日本以及欧洲国家却早已有相应的立法。


来源:汽车投诉网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