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希表示,将县级财政状况的好转完全归结于财政省直管县,有以偏概全之嫌。2005年之前全国半数县乡政府发不出工资,原因并非市财政卡住不拨款,而是省里并未向下拨付。山东、四川等省“为做给上面看”,目前只在省内一部分县实行财政省直管,但全省县乡财政困难也不复存在,可见县级财政状况好转并非财政直管带来的好处。
“省进市退”之弊
另一方面,这项改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正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来。
最典型的弊端在于,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和现行市管县行政体制并存,财政省直管县单独行进,体制性摩擦时有发生。辛集市人大副主任张国勋对《财经》记者说,几乎每年初,石家庄市都要求对全市的农村低保对象等每人一次性补助100元,春节前发放到位。
按照政策规定,石家庄与各县市各负担一半资金,但省直管县不包括在内。由于该项政策属于市级政策,省级财政不予补助,辛集市每年都需为此单独投入100多万元。石家庄每年还会出台其他类似政策,但“只出政策,不出资金”,省里也不管。
按照有关规定,财政省直管之后应该做到“省进、市不退”,也就是说市对县的各项补助继续由市财政直接下达到所属县。但实际情况往往是市级财政无责一身轻,支持县级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大为降低。
安徽省无为县财政局也注意到了这种摩擦。该县财政局负责人撰文表示,改革后县级财权扩大,越过了市级,市级失去县级财政管理权,无疑会造成市级对县级行政管理的弱化。
而在行政管理方面,市级党政领导机构及部门单位仍在履行全市性事权,市级事权与财权不对称问题突出,与县级产生误会和摩擦的机会增多,加剧市县两级紧张关系。市级具有权力上的优势,往往设置较多考核评比和“一票否决”的内容,导致县级既要向省政府和省财政跑财力、资金、项目、政策,又要向市政府汇报工作,争取理解和支持,面对省市两个“婆婆”,关系不好处理。
根据2010年全国预算会计研究会所做的调研,尽管实施财政省直管县管理方式改革后,省要求市级做到“省进、市不退”,继续发挥市级财政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但在具体执行中,各地通常表现为“省进市不进”或“省动市不动”,扶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明显减弱。
市级财政的重新定位也成为问题。从辽宁省财政部门反映的情况看,财政省直管县不利于财力偏弱的地级市的发展。原来还可以利用市管县的便利集中财力向城区建设倾斜,直管之后不能再从县里获得利益,财政困难由此增加。
受此类影响,在湖南常德,市级财政还面临巨额债务可能无力偿还的问题。常德市的市级政府性债务余额超过40亿元,当初市政府举债的初衷是使全市及所辖县经济更好地发展,实行财政省直管县后,市级财政收入受到严重影响,债务还要自己背。
实践证明,财政省直管县还容易引发区域性公共产品供给危机。很多公共服务,比如抗旱排涝、卫生防疫、环境保护等往往涉及多个县域,缺少市级协调和支持可能导致跨县域公共服务缺位。
除体制性摩擦,省级财政管理工作的难度也大为增加。在无为县,改革后省财政激增了57个管理单位,该县财政局负责人认为,尽管有自动化、信息化办公条件做支撑,但由于县级管理水平有限,各项业务直接面对省级财政,有些工作质量标准,尤其是理财水平难以达到省财政的要求。
辛集市财政局有关人士说,全省的直管县工作人员都往省厅跑,省厅的相关处室编制又没有增加,已经明显感受到管理范围扩大所带来的压力,有“忙不过来”之感。
“市管县”回潮
据了解,目前河北省级财政部门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加之信息化工程建设在欠发达县相对滞后,省与县之间文件、报表的传输及业务的沟通往往不畅。据此,河北省财政厅拟将一些管理县市级财政的事务性工作,再次移交给设区市代管。
无独有偶,安徽省目前也已经开始这样做,一些针对县里的民生工程、农业专项等的转移支付,重新回到了市管县的格局,旨在强化市一级的监管责任。
此前曾到安徽省实地调研的刘尚希表示,如今信息技术空前发达,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财政项目管理就可以一次到位。比如,安徽省一些民生项目省里直接安排到县里,资金划拨可以依靠信息化,但具体情况如何不能只听县里的汇报,还要实地查看实施效果。“很多具体的工作,信息化替代不了。”刘尚希说。
来源: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