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直通车综合报道:由于和现行市管县行政体制并存,财政“省直管县”改革已呈现出种种弊端,在此前确定的时间表内“收官”已不可能。
按原定时间表,“省直管县”的财政管理制度改革,2012年底面临收官。但经过近年来“一刀切”式的强推,省直管县出现了种种不适之症,部分省份正将一些省直管县的转移支付项目重新划归市里。
财政省直管县,是指在政府间收支划分、转移支付、资金往来、预决算、年终结算等方面,省财政与市、县财政直接联系。2009年财政部明确提出,2012年底前力争全国除民族自治地区外,全面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任务已经不可能完成。
种种迹象表明,作为一项曾经被寄予厚望的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省直管县的推动节奏正在放慢。财政部官员对《财经》记者称,行政管理体制不动,单独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肯定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关于财政省直管县改革的下一步,还要等上面定调子,接下来改革以怎样的节奏推行目前是个未知数。
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刘尚希认为,从国情来看,财政省直管县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不具备可行性,强化并落实各级财政的辖区责任才是出路所在。
县级财力有限提升
省直管县主要是针对此前“市管县”的体制进行改革。1982年市管县体制开始在全国推行,建立的初衷在于增强大中城市实力,带动县域经济发展。事实证明,市管县体制在建立初期曾发挥出积极作用。但其弊端随后也逐渐显现,主要表现为带动效果有限,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县级政府财政困难。
县域经济是中国区域经济的基本单元。据统计,中国有2070个县域经济体,占国土面积的95%,占人口的7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0%。全国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县域经济吸纳了近70%。
省直管县体制建设,最早是作为支农政策进入公众视野。2005年6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会议上指出:“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推进‘省直管县’的试点。”
而后,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被写入中央文件。经过多年的推进,2009年初,中央一号文件强调,鼓励有条件的省份率先减少行政层次,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的体制。
2009年6月,财政部印发《关于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2012年底前,力争全国除民族自治地区外全面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
实行财政省直管县改革,旨在发挥省级财政在省辖区域内对财力差异的调控作用,帮助缓解县级财政困难,减少财政管理级次,降低行政成本,推动城乡共同发展。
截至2011年底,全国27个省份在1080个市县实行了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约占全国县级总数的54%。
客观来说,近年来各省的直管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充实和提高了县级财力。
河北省辛集市在改革前财政方面归石家庄市管理,改革后由河北省直管。辛集市财政局官员曾对《财经》记者表示,改革后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直接到县,省级财政的资金拨付大幅增加。
改革前的2004年,省财政直接拨付该市的专项资金仅为778万元,改革之后专项资金逐年增加。2010年辛集市财政收入超过11亿元,留成5.28亿元。而该年上级财政拨付的专项资金和转移支付等各类资金,总计达到7.7亿元。留成收入与之相加,总额超过该年的财政收入。
其他很多省份,也不同程度地感受到财政省直管县带来的好处。不过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刘尚希对《财经》记者表示,县级财政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并非完全拜省直管县改革所赐,而主要是靠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的建立。
2010年9月,财政部发布《关于建立和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的意见》。按照规定,地方财政是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的责任主体。其中,省级财政要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加大对基层的财力倾斜和支持力度;市级财政要强化统筹所辖县区协调发展的责任,帮助困难县乡提高财政保障能力;县级财政要切实保障相关部门、乡镇基本运转支出和民生政策支出。中央财政对县级基本财力保障较好的地区,给予激励性奖励;对消化县级基本财力缺口取得成效的地区,给予保障性奖励。
到今年,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已初步形成。据统计,2009年全国基本财力保障缺口县有819个,缺口额894亿元。2011年底缺口县减少到113个,缺口额下降到93亿元。
来源: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