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季,城区蔬菜价格大幅走低,大量蔬菜滞销,菜农大丰收却难保本;如今,仅过去不到三个月,蔬菜价格持续升高,并保持了进一步涨价的态势。短短几个月,菜价如同过山车,而产生的结果则是,菜价低时,菜农受伤;菜价高时,市民叫苦。那么,我市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在《济宁市蔬菜产业振兴计划》执行第三个年头,我市又将如何应对,解决这两个令人棘手的问题?
现象:市民惊呼“XX菜买不起”
去年11月初,济宁市蔬菜价格大幅走低,白菜的零售价格每斤不到1毛钱,萝卜等陆生菜价格也低得可怜。菜农迎来了大丰收,可收获的蔬菜却是无人问津,情况严重时,甚至白给也没人来收,于是,很多种植户只得把这些“没人要”的蔬菜当垃圾倒在路边。在那段时间里,“菜贱伤农”几乎成了在街头巷尾被谈论最多的话题。如今,随着春节的临近,蔬菜价格也开始了触底反弹。目前,豆角、芸豆等蔬菜的价格均到了4元以上,其它蔬菜的价格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涨。菜价贵了,老百姓的腰包却瘪得快了。“某某菜也吃不起了”,如今,在市场、超市中,我们听到的更多是这样的声音,而在春节真正到来之前,蔬菜价格还有可能继续上涨。
短短不到三个月的时间,蔬菜价格经历了如坐过山车般“冲向波谷而后加速上爬”的过程。菜价低时,菜农受伤;菜价高时,市民叫苦。另外,高低起伏的菜价也反映出农产品市场价格调节机制的不成熟。
原因分析:两季蔬菜供应量严重不平衡
那么,产生这类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记者就此采访了农业局生产指导科科长夏奎,夏科长介绍说,目前,济宁市陆地菜的种植面积约有300万亩,到每年秋季,这批蔬菜会集中上市,并在市场上形成巨大的供应量,而本地市民的需求空间却没这么大。此外,由于菜农对市场产销信息掌握不足,加之盲目种植等原因,秋季陆地菜收货时,“菜贱伤农”现象时有发生。在《济宁市蔬菜产业振兴计划》中,我市提出了到2015年时将全市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左右的目标,而在前一两年,我市夏季陆地菜种植面积一度还达到360万亩。种植面积稳定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有助于调节夏季陆地菜供求失衡的情况。
至于冬季蔬菜价格持续走高,则更多是冬季蔬菜供应不足造成的。据了解,我市设施蔬菜种植面约为60万亩,除去圆葱、大蒜等调味菜以及一些非冬季菜种,现有在田蔬菜种植面积仅有35万亩,这一数字仅相当于夏季陆地蔬菜种植面积的九分之一,而市民的蔬菜需求量并不会因季节的变化而减少。本地蔬菜供应量不足,这就需要外地设施菜大量涌入,不过,如果期间出现了雨雪霜冻等恶劣天气,外地菜的运输便会受到影响。运输成本增加或是运输量减少,这都有可能助推冬季蔬菜价格的上涨。
综上原因,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市会在短短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出现蔬菜价格如过山车般波动的情况。如今,我市正努力通过多种方式来缓解短期内蔬菜价格的剧烈波动,然而,由于陆地菜和设施蔬菜在种植成本上差距过大,加之现阶段我市两种蔬菜种植面积相去甚远等方面的原因,这种两季蔬菜的价格很难实现齐平,有可能实现的是价格差距在现有基础上逐步缩小。“冬季蔬菜光搭建大棚的成本就要十万左右,而陆地菜只要有土地和劳动力就能种植,种植成本上的差异还是会体现在价格里。”夏科长对记者说。
来源:东方圣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