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清发展思路,解决目标不明确的问题。提出“一主两副两配套”的发展思路,以有机茶为主产业,以桂花、杜仲、枸杞等经济作物和紫花苜蓿、红白三叶等牧草为第一副产业,以鸡、鹅、牛、羊等畜禽为第二副产业;以有机肥工程为纵向配套、生物防虫为横向配套。运用立体农业循环系统模式,稳健发展有机农产品。
转变经营理念,解决组织化市场化程度低的问题。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农户以土地入股种茶,合作社统一收购、加工、销售。全面推进生态化种养、标准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模式。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了年产500吨优质有机茶的精深加工厂,并注册“百家沁”商标,开通了合作社官方网站和官方微博。如今,合作社有机茶品牌影响已扩及30个省区,上海、河北、广东等地多家企业发来订单,网销量占合作社销售总量的1/3,创造的价值却占了2/3。
合作社整合200多万元资金,采取类似“返租倒聘”的方式,将社员小规模经营的茶园全部纳入合作社核心基地发展,保证有机茶园高标准建设与质量控制的协调性和集中性,缩短见效周期。同时实行“管理外包”、“协议收购”,将农事管理承包给300多个村民,赚取工资收入;采取保护价和市场价灵活变动的方式回购社员初级农产品,并按章程规定执行盈余返还政策。
知识主导抢占发展制高点
不到两年时间,合作社成员由当初的89人发展到227人,茶叶基地面积由1400亩发展到3000亩,合作社资产总值由100多万元发展壮大到1000多万元。
杨彪认为,当今企业制胜的法宝是“技术领先,成本控制”和差异化原则,这比扩大规模更为重要。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更应该把持续不断的创新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唯一途径。
实施有机生产,打造生态茶园。
2011年5月,合作社有机茶核心基地中的1350亩获得有机茶产地和产品转换认证,一举成为铜仁市获得有机认证茶园面积最大的茶企业。2012年,合作社首产春茶250公斤,每斤平均市场均价2000元,最高每斤卖到12000元。计划到2013年底,有机茶核心基地全部申请通过有机认证。
构建循环系统,延展生态链条。在茶园里放养黑羽乌骨鸡、珍珠鸡、白鹅、旱鸭等禽类,帮助除草除虫,一年因此省下30多万元的人工锄草费。茶园圈舍里饲养牛羊,禽类、牲畜粪便用于茶园管理,省下数目可观的有机肥钱。整个茶园套种、间种绿肥、桂花、牧草、枸杞、肥田萝卜、花生、黄花菜等经济作物,与茶树和谐共生,形成茶园内部物质循环生态系统。2010年9月,合作社在茶园基地投放了6000只虫草乌骨鸡,所产绿壳蛋在广州、深圳、香港等市场和本地市场零售价分别为30元/斤、3元/个,供不应求。
致力技术创新,构筑“特色领地”。在杨彪等人的倡导下,合作社组建了一支科研小组,筹备50万元经费,专门用于改进茶叶加工工艺流程。为此他们积极与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系合作,还与日本等一些海外科研机构建立了联系。合作社自主研制了以纯天然中草药复方、蚯蚓、蝇蛆和黄粉虫、苜蓿草粉、五谷杂粮为原料的小鸡全价料,解决了合作社有机茶园基地散养鸡育雏阶段无添加饲料问题和疫病防控问题。经相关机构检测,该饲料配方还可用于改善笼养鸡产蛋的质量和风味口感。针对思南原产黄牛过去常用的杂交改良方式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合作社建立了品改试验基地,采取三元杂交、级进杂交的方式开展试验研究。
目前,合作社辐射带动了周边200多户农户种茶1800多亩,户均年增加收入1万多元。合作社常年临时用工15000人次,人均日工资60元,每年可增加当地群众收入90万元。
徐明东等10多户村民不约而同地主动将自家的养殖场建在了大学生们所在的茶场附近,他们说:“大学生来了,有知识、懂技术,眼界不一样,跟着他们干比自己干好。”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