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让合作之路走得更远
——贵州省思南县大学毕业生“知识入股”农合社案例调查
本报记者 刘久锋 通讯员 杨秀初
贵州省思南县常青农民专业合作社,以“知识入股”吸引大学毕业生扎根山区创业兴农,实现产业与人才联姻、知识与市场结合,得以快速发展壮大。这一为高校毕业生依靠知识自主创业、贡献知识回报社会提供了新的视野,同时为偏远山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带来了成功探索与借鉴。
“知识入股”成就“智力创业”
近年来,思南县委、县政府为解决乌江思林水电站库区移民长远生计问题,组织引导库区移民合理使用移民资金,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产业发展。
2009年10月,白彩文兄弟4人与另外2位移民共同入股,成立了注册资本103万元的常青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茶叶种植、生产、加工和销售。全社现有社员227人,其中移民占80%。
合作社理事长白彩文说,合作社成立之初,由于股东都是农民,文化程度低,缺乏知识,导致合作社管理不规范,技术落后,产加销脱节,合作社一度处于散兵游勇、各自为战的无组织状态。
2010年11月,白彩文与华南农大毕业生杨彪相识。此时,杨彪正带着酝酿两年已久的立体生态循环种养项目,回乡寻求自主创业门路。由于缺资金,项目一直未能启动。
一边是有资金盼知识,一边是有知识盼资金。两人一番深谈,白彩文当即邀请杨彪以知识和技术折价30万元入股,出任合作社总经理。2011年9月,杨彪又说服校友湖北籍卢猛、云南籍胡小青,分别知识入股30万元加盟合作社。两人放弃在外企月收入7000多元的高薪工作,决心在这偏僻山乡干出一番事业。三人以知识入股,共占1/8股份,每月还领2000元工资,食宿由社里负担。股东们主动推举杨彪为总经理,卢猛、胡小青为副总经理。
至此,三位大学毕业生走上了“智力创业”之路,常青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成为贵州省第一家由大学生“知识入股”的农合社。
职业经理人取代“家长”治理
常青农合社在全省率先实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职业经理人负责制。三名大学生作为社员、股东,同时作为经理人向理事会负责。凭借所学知识和在外企就职的经验,全程组织合作社的采购、生产、管理、经营事务,并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调整完善。
加盟合作社后,他们第一件事便组织召开股东大会集体会诊,针对内部治理机制不健全、经营凭经验不作科学论证、合作效益低下等问题,制定实施相应措施。
引入现代管理,解决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制定规范了合作社章程,建立健全了合作社岗位职责、生产管理、收购营销、财务会计等运作制度;建立内部培训制度,三人每周轮流组织对合作社成员进行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知识培训;引入KPI绩效考评制度,聘用了铜仁职院4名茶叶加工专业毕业生,并对每个员工设立专属绩效考核制度,每个人负责什么、干了多少、该拿多少,一目了然。还设计了合作社文化体系和建设方案,完善了人力资源建设方案,并将这两方面内容写进合作社中长期发展规划。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