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浙江大学建工学院陈云敏研究团队,花了整整15年时间,解决这三大问题,而杭州的天子岭垃圾填埋场,则是他们的第一试验场。
针对排水问题,陈云敏团队设计了纵横集合的排水管网,提高排水性。在排水的同时,如何收集甲烷气?陈云敏团队还研发了“双套管抽排竖井”,内管抽水,外管抽取填埋气。
目前,这套技术已用于18个具有填埋发电条件的大型填埋场。每年,新增气收集量2.06亿立方米,新增碳排量173万吨。
污染物下渗污染地下水,又如何解决?“渗出液导排淤堵反冲洗技术,再给防污屏障加‘筋’。”陈云敏说。
那么,又如何稳固垃圾山,防止滑坡呢?陈云敏团队花了13年时间,调研32座填埋场,研发了一套填埋场稳定评估软件。这为填埋场“如何堆高扩容,可扩大多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目前,陈云敏团体研发的“城市固体废弃物填埋场环境土力学机理与灾害防控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成果已在112座填埋场新建、扩建及未达标治理工程中使用。
关键词:心肌梗死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浙医二院王建安课题组
自身干细胞救活梗死的心肌
800万,我国每年患心肌梗死的病人数;100万,我国每年死于心肌梗死的人数。心肌梗死,与死亡相连。
那么,有没有一种办法能让心肌“起死回生”?浙医二院王建安课题组,研究出一种办法:给心肌注射患者自身的骨髓干细胞。
什么是心肌梗死?“通俗的说,就是人体供给心肌的血管出了问题,使得血液没有办法流到心肌那里,得不到血液供应的心肌就坏死了。”王建安说。
以前,常用的解决办法是打通血管,让血液流进心肌,抢救还未“死亡”的剩余心肌。但这个很考验抢救时间,而且即便抢救回来,由于坏死的那部分心肌无法逆转,病人心脏上的疤痕仍然会存在,仍会出现心力衰竭。
2002年,王建安课题组开始在国内率先运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方法,开展国内第一个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干细胞通过直接“补充”心肌细胞和分泌有益细胞生长的生长因子两种方式,提高心肌梗死后病人的心功能。
他们还创新性地发现,处于缺氧环境的干细胞(即在含氧量只有0.5%的环境)中待过后,治疗心肌梗死的“战斗力”明显增强。
研究至今,王建安课题组已开展干细胞移植3000多病例。病人的心肌存活率从10%提到至30%,修复心肌和功能重建疗效较以前提高30%。同时,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再住院患者中5年累计存活率提高。
来源:第一农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