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药市场监管混乱 多种兽药共用批准文号成常态
南方农村报(记者 李丹)国家明文规定,一个产品须有批准文号才能投放市场,而近年来由于市场的驱动,不少企业铤而走险,套用批文生产新产品。这种现象于1月12日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报道的《兽药添了什么“祸”》曝光后,近日在业内掀起千层浪。究竟兽药企业批文有多乱?有哪些套批文模式?企业为何要选择这种冒险的经营模式?南方农村报记者走访一线,深入了解情况。
市场
“一衣多穿”非常普遍
据央视报道,市场上很多兽药的成分跟国家批号并不相符,销售人员指出,“不按批号生产兽药几乎成了业内潜规则”。本应只有一种抗生素成分的抗菌药,生产出来的成品药里至少含有三种以上的抗生素成分。
对此,从事兽药销售近十年的业务经理徐明真(化名)表示,这种现象确实存在,近年来,最突出的就是中兽药产品,“而在抗生素产品中,最突出的则是氟苯尼考。”
据了解,氟苯尼考于2000年被批准为国家二类新兽药,具有抗菌广谱、吸收好、体内分布广、安全高效等特点,对敏感菌所致的畜禽细菌性疾病治疗效果显著。由于氯霉素被禁用,氟苯尼考作为新一代氯霉素类药物,广泛用于治疗猪、牛、禽及水产养殖动物的细菌性疾病,市场需求量大。
徐明真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根据国家标准,氟苯尼考有含量2%、5%、10%、20%的产品批文,市面上不少氟苯尼考都是套批文的,比如20%的产品用的是5%的批文,这种现象非常普遍。
企业
产品先试水再申报
之所以会出现“一衣多穿”,徐明真分析首先是市场需求所致。“养殖户对抗生素有交叉轮换使用的习惯,但厂家的产品更换与市场需求往往有一定的距离。因此,会有不少套批文的产品在市场中出现。”
“在市场中,抗生素如果卖上个两年还没有升级换代的新产品出来的话,客户会流失不少。毕竟,长期使用一种抗生素非但效果会打折扣,同时耐药性亦会出现。”徐明真感叹,为了保证产品的效果,厂家在产品升级换代时往往会套用批文,实质上是在打擦边球。
纵观国内兽药企业,不少产品类别高达200种,然而并非所有产品都有合法“外衣”。“一衣多穿,是不少企业玩的把戏。”广东某兽药厂技术经理黎向阳(化名)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目前市场中有不少贴牌生产的兽药产品,而这些产品大部分都是套批文的。
“有些GMP厂家是有代加工项目的,而这往往就是帮一些企业或是高校老师套批文生产产品。”据黎向阳介绍,有些企业的产品批文批号并不齐全,比如A厂家有恩诺沙星的产品批文批号,而B厂家的恩诺沙星产品市场需求量大却没有该产品的批文批号,这时B厂家则会在A厂家代加工恩诺沙星。“一些高校老师有好的产品配方,也会找GMP厂家套批文代加工。”据黎向阳介绍,这些代加工的GMP厂家一般都不大,有一定的销售瓶颈,而代加工能够带来一定的利润。
来源:南方农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