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Horace Pile:
有家医院同意接收后,我们松了一口气,当我冲到后面,把救护车门打开时,却看到那个人已经过世了。
解说:
伦敦的这场浩劫,让整个社会开始反思,为什么一场大雾能夺走那么多人的生命?1956年,英国政府通过了洁净空气法案,采取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的炉灶,冬季集中供暖,在城市里设置无烟区,禁止烧煤,发电厂和重工业设施被迁到郊区等一系列措施,使城市大气污染程度降低了80%。而对于我们来说,PM2.5走进公众的视野也仅仅才一年左右的时间,2012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首次增加了PM2.5的监测。随后,各地对于PM2.5的监测才进入正规。而回首1952年的伦敦,或许能够给今天的我们带来一些严肃的思索。
主持人:
理想穿越雾霾这样的一个距离,英国人是走了超过半个多世纪这样的道路,那么英国之雾也就给后来人提供了一个成功的经验,我们今天看,无非是两条,一个就是强制性,第二就是宏观调控。那这个过程,在给当时的英国到底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接下来我们来连线中央电视台驻伦敦的记者唐湘伟。唐湘伟你好,首先说一下你自身的经历,因为你到伦敦常驻已经两年的时间了,到那儿,这两年对比一下,和在国内空气的对比,你的感受是什么?
(记者连线)
唐湘伟本台记者:
这个问题我非常愿意回答,因为切身体会挺多的。就拿我自身的皮肤过敏症来说,我在北京曾经得了严重的过敏症,医生在给我做了全面的检查和皮肤的过敏测试后,得出结论说,我的皮肤的过敏源是尘螨,尘土的尘,螨虫的螨。也就是说空气污染严重时,空气中的微细颗粒都能直接影响我的病情,因此我在家中从来都不敢铺设地毯等容易积累尘螨的物件。在病情最为严重的时候,我的双眼甚至整个面部都是肿胀的,很长一段时间,一直要用眼药水和抗过敏药来控制病情。两年前,我来到了英国后,由于这里的空气要比北京洁净很多,我的皮肤的过敏症大幅缓解,大约有一年的时间没有用药了。如今的伦敦,已经很多年看不到旧时文学作品中经常描绘的雾都风情,偶尔在冬季或初春的早晨才能看到一层层薄雾的白色雾霭,空气污染带来的困扰早已消散在每天的清爽的空气中。
当地时间今天早晨,伦敦落下了今冬以来的第一场雪,空气更显清新。其实我们所在的办公场所,是伦敦的市中心,也感受不到空气污染所带来的痛苦。
主持人:
湘伟,你说到自身的经验,你一定担心,到时候你结束在英国的任期之后,回到北京又该怎么办。不妨我们回顾一下,1952年,伦敦经历了这场大雾之后,当时出台了世界上第一部,叫做《清洁空气法案》,当时这部法案限制的主要是什么,它的强制性有多高,你给我们介绍一下。
唐湘伟:
60年前,那个震惊英国乃至世界的雾都劫难,使人们痛下决心,一定要彻底治理英国的空气。世界上第一部《清洁空气法》要求“严格控制空气污染,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灶具,减少煤炭的用量。”现在我们的记者站,现在使用的灶具必须是天然气的,就连英国人喜欢使用的传统的壁炉,由于要大量地燃烧木炭,也被限制使用,这自然遭到一些人士的不满与反对。但是为了空气新鲜,人们只能接受这样的规定。 来源:中国青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