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储银行治理决策机制欠缺
行长被捕牵一发动全身或致IPO暂缓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行长陶礼明被捕事件曝光后,关于邮储银行违规放贷、内部治理等问题成为多方关注的焦点。业界认为,其IPO上市前景堪忧。
据了解,陶礼明事发祸起“湖南高速案”,在2009-2010年间,邮储银行曾为湖南高速相关建设项目违规发放贷款。就相关问题,记者曾多次致电邮储银行总行,被告知无法接受采访。随后,记者辗转得到中国邮政集团宣传处负责人的电话号码,拨打后仍无人接听。记者在梳理了邮储银行大项目贷款业务和内部管理上的相关案例后发现,其积弊已久。
大项目贷款业务遭质疑
记者了解到,在湖南高速的一个200亿元大项目中,邮储银行曾给湖南高速发放一笔50亿元的批发类贷款,相关负责人亲属索要好处1.9亿元,湖南高速首笔支付1500万元,其余改用垄断经营洞(口)新(宁)高速材料的形式。
据知情人士指出,从贷款看,邮储银行上述贷款的“非正常”之处在于:邮储银行独立为湖南高速相关项目发放了总计50亿元的贷款,且该笔贷款被湖南高速作为自有资本金。而根据有关部门相关规定,银行的流动资金贷款不能用于补充项目的自有资本金。
2006年、2007年,银监会才开始先后批准邮储行开办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和小额贷款业务的试点。与已经开展信贷业务数十年的其他大型商业银行相比,一直到2008年,银监会才允许邮储行开办对公业务即批发业务。
邮储银行对公自营贷款业务即批发业务分三步发展,最初是从信贷资产转让做起,然后过渡到以银团贷款为主,2009年初邮储银行才正式开展批发类直接贷款业务。
据媒体披露,陶礼明主导了多笔贷款。
据了解,邮储银行各地分行也开始把批发类直接贷款业务当做业务重点。曾有媒体称,当年,成立不久的邮储银行黑龙江省分行“敏锐地意识到金融服务在涉农领域存在的不足,正是邮储银行最大的发展机遇。”
记者了解到,2009年6月16日,来自黑龙江省80个地市、县(市)的邮储银行分、支行行长共同见证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与黑龙江省政府《支持新农村建设全面合作框架协议》隆重的协议签字仪式,当时,作为总行行长的陶礼明也在现场。
《协议》签订一年后,邮储黑龙江省分行陆续发放个人贷款近200亿元,其中县及县以下农村放款占比达到80%。自黑龙江省分行个人贷款业务开办以来,累计放款超过250亿元,贷款余额达到153亿元,位居邮储银行同业第5位。
作为落实《协议》的重要举措之一,2009年10月16日,黑龙江省分行与省农垦总局成功签订了《全面合作框架协议》。一年的时间,邮储银行黑龙江分行以“农场职工购房贷款”等新产品为切入点,信贷投放累计达到54亿元。其中,发放农场职工购房贷款9亿元;农场职工生产、经营小额贷款26亿元;农垦北大荒集团粮食仓储项目授信5亿元;农垦公路建设项目授信14亿元。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