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这些有利因素,2012年初东营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意见》,提出发挥财政撬动作用和信贷配套作用,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工商资本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投资农业园区;市县政府设立现代农业发展基金,建立财政资金引导和社会资金参与的农业园区建设投融资机制。
现在,政府部门、农业龙头企业、工商资本、农民合作社“四大主体”,已经成为领建农业园区的主力,并形成了“四类”农业园区。
政府部门领建园区。其特点是规划布局统一、建设标准较高。目前,各级政府投入达89.2亿元,建设了24个农业园区。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现代畜牧业示范区等,吸引了一批大项目落户,如投资10.7亿元的乳业种养加一体化项目、泰国正大集团3万亩绿色水稻种植基地等。
农业企业领建园区。其特点是园区规模较大、重视产业延伸;经营管理较好、拥有企业品牌;市场优势明显、带动效应较大。目前,有21家农业企业投资25.6亿元,建成或正在建设特色农业园区。荣丰食用菌公司投资4.8亿元,建设了工厂化食用菌示范园,形成了“作物秸秆利用—食用菌生产—有机肥料生产—还原农田”循环模式,年产白玉菇、蟹味菇等高档食用菌4.5万吨;目前正在建设院士工作站和全国首家国家级食用菌研发中心。
工商资本领建园区。其特点是资本充足、企业运营;规模较大、起点较高;专业生产、链式经营。目前,已有32家工商资本投资81.5亿元,建设了农业园区,已成为建设农业园区的新生力量。比如,蓝海集团投资4亿元建设的生态种养一体化基地项目,就是工商资本进军农业的典型样本。
合作社领建园区。其特点是园区规模较小,生产水平较低,但因地制宜、灵活多样、拥有特色、经营灵活。现在,东营有1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投入4.6亿元,建成或正在建设农业园区。
集聚产业打造农业竞争力
在广饶县大王镇,镇长韩吉光介绍:“近几年,基于大王镇传统的花卉生产优势,制定了‘花卉产业、生态长廊’发展规划,建设了嘉颐生态科技示范园、武圣府生态农业示范园、东方花卉等一批花卉项目,形成了以苗木、盆花、盆景、园林为主的高效生态农业。2012年全镇花卉种植1.34万亩,可实现产值2.8亿元。”
“一个地区的农业资源是有限的,要加速农业转型升级,必须凝集力量,明确主导产业和主攻方向。基于这一认识,东营在稳定传统粮棉产业基础上,围绕推进农业产业集聚,着力发展了以黄河口水稻、饲草饲料、工厂化食用菌、富硒大蒜、花卉苗木等为重点的高端种植产业,发展了以黄河口大闸蟹、海参、奶牛、生猪等为重点的高端养殖产业,提升了主导产业竞争力。”李士勇坦言。
李士勇介绍,推进农业产业集聚,就是瞄准“高端、高质、高效”农业优势产业,明确重点和特色,集聚资源和力量,以重点农业园区、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为载体,通过“政策驱动、投入推动、示范带动、市场拉动、组织促动和体系联动”,实现“园区化发展、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
“在畜牧业集聚上,东营呈现出了‘一区两带六片’发展态势,饲草饲料、草籽种业、畜产品加工、有机肥料等畜牧关联产业蓬勃发展,畜牧业核心竞争力日益显现。绿色奶牛和生态肉牛养殖已经成为行业的领导者。”东营市畜牧局总畜牧师于景花说,一批较大的畜牧项目,如山东正邦公司投资16亿元的养殖基地,年可出栏种猪10万头、生猪90万头;澳亚集团投资4亿元建设的第二个万头奶牛场等,正在带动畜牧业走向规模化。现在,饲草种植达62万亩,产量达76.6万吨;肉蛋奶总产量达81万吨。
集聚企业提升农业层次
东营农业局农技站站长王文芬说:“东营工厂化食用菌产业的异军突起,就是农业企业集聚的标志性成效。”前些年,东营食用菌产业规模很小,年产量不足4万吨。2009年以来,在花官、大码头、盐窝、牛庄、新户、垦利街道等镇街推行了食用菌企业集聚发展,重点扶持13家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企业,使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能力迅速提高到30万吨,成了全国领先的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大市。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