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产业为主线,发展主体融合发力——
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东营探索
本报记者 于洪光 吕兵兵
2012年1月,农业部批准山东省东营市整建制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一年过去了,东营农业发生了哪些变化?岁末年初隆冬时节,记者赴东营进行了调查。
谈起农业示范区建设,东营市委书记姜杰的分析既有战略思考又有实践归纳:“整建制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是一个大课题。东营的做法,就是城乡一体、统一规划,统筹推进、循序实施,探索路径、创新模式;以农业优势产业为发展主线,引导‘四大’发展主体融合发力,推进特色农业园区率先突破,推进农业产业集聚和企业集聚,推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推进黄河口特色现代农业发展。”
如今,东营已建成种植、畜牧、渔业、食用菌等特色园区91个,培育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2家,转移农村劳动力3.9万人。三个数据背后,映现的是东营全市整建制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拳打脚踢”刚猛动作。
依据“四大优势”规划建设示范区
“东营市能够成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很重要的是得益于东营农业‘四大’基础优势。”东营市农业局局长李士勇介绍,首先是区位优势。东营全境被列入了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赋予了农业示范区建设新优势。其次是土地优势。人均占有土地6.72亩,未利用土地451万亩,黄河每年新淤土地1.5万亩。第三是生态资源独特。典型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造就了独具特色的黄河口大闸蟹、文蛤、大米、水蜜桃、西瓜等优势农产品。第四是工业基础较好,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243家。
近几年,东营基于“四大优势”,对现代农业发展路径和模式进行了探索。2011年初,市里出台了《关于农业主导产业调整振兴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意见》,确定实施农业产业集聚和企业集聚“两个战略”,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园区。着力引导农业资源集聚,以产业集聚发展特色农业,壮大农业优势产业;着力引导农业龙头企业集聚,以企业集聚放大带动效应,提升农业优势产业层次。
李士勇介绍说,基于这些,2011年初东营开始申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同年12月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整建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2年1月被农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整建制现代农业示范区。
发动“四大主力”领建农业园区
东营市农业局副局长燕浩林说:“在整建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策略上,东营首先高标准规划建设了一批特色现代农业园区,实现现代农业的‘点’上突破,用‘点’上示范带动‘面’上的升级,逐步实现整建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目标。”
据燕浩林介绍,整建制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最大的制约是投入。然而,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和农业的高效益,在东营引起了一些工商资本对农业的关注,许多工商资本大户很愿意投资农业;东营拥有560家农业龙头企业和765家农民合作社,多数龙头企业和合作社扩大规模的愿望很强烈,投资农业园区是其借力发展的优先选择。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