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此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由于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公共服务覆盖人群扩大,财政支出不断增加。按照现行的体制中央拿一点,各级地方拿一点,而且地方拿得可能更多,也就是说,社会转型的成本地方政府承担得更多,所以地方政府才会感到压力很大。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则对记者表示,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来看,若不取消户籍制度则无法实现真正的身份平等,也无法真正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他建议,要在全国普遍推行居民制度,逐步取消户籍制度,让人能够流动起来。
土地问题仍无解
上述接近国务院农民工联席会议的人士还表示,由于调研中对于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土地问题能达成的共识并不多,比如农民工进城之后是否需要“交地”,“交地”是否违法,若不“交地”如何处理与城市居民的关系等都非常复杂,因此文件回避了农村土地流转等问题。
上述发改委的人士也表示,现在中央文件中基本上不再提“土地换社保”,“宅基地换住房”的提法,这一做法起于重庆,江苏等地也有效仿,但这一做法的局限在于只能在当地城市郊区,对于跨省流动的外出农民工来说并不可行。
竹立家认为,土地制度改革就是要“让地转起来”。 我国实行的是土地国有或集体所有制度,农民基本被牢牢地固定在土地上,使土地资源和农民的能动性都很难发挥自身的最大效益。
他建议,可以在全国大规模地推行“地票制度”。地票制度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土地国有、个人使用、使用权允许转让”。 地票制度不改变土地的国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的所有权,但使用权可以转让。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