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湖南湘潭县古云村、古城村的调查报告
梁志峰 彭蔓玲 刘琪
古云村,湖南湘潭中部的一个普通村庄。1961年,胡乔木同志率领的中央调查组,深入到这个村庄(现已分为古云、古城两村),进行了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为当时中央制定农村政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在胡乔木同志古云调查50周年之际,湖南省政府经济研究信息中心调研组再次来到这里,对两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调研组了解到,近年来,在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发展,但建设过程中整体水平不高、资金投入不足、管运模式不优等难题有待进一步破解。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下,古云、古城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公路建设实现重大突破。2006~2010年,两村共投入375万元,修建水泥路33公里,古云村入户率达到95%,古城村达到60%以上。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古城村2002年新建和修葺灌溉渠,2008年投入120万元修建大型机埠一座;古云村2001年和2010年分别修建一个机台。2011年,两村4公里防洪大堤均加高1米,旱涝保收率达100%。
农村电网改造全面铺开。古云村2000年纳入湖南省一期农网改造工程,完成了电网的全面改造提质。古城村2012年纳入农网改造计划,将很快实现电网全面提质。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迅速推进。电信、移动通信、广播电视实现了村村通。两村90%以上的农户装有固定电话,平均每户拥有2部手机,部分农户添置了电脑。
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农村基础设施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公路路网建设任务重,发展不平衡问题较突出。两村所在的石潭镇通往县城的干线公路,因为拆迁困难,建了三年多仍未贯通。周边一些村道路硬化还是空白。农田水利设施保障能力有待加强。两村水利设施大部分是上世纪70年代兴建的,年久失修老化严重。古云村13个组中只有3个组能依靠主灌区灌溉,古城村只有50%的农田能做到机埠配套灌溉。水利设施亟待修缮已成为两村村民关注的头号问题。电力设施改善速度跟不上农村用电需求增长速度。古城村民普遍反映,用电高峰期经常跳闸。二是融资渠道不宽,建设资金后继乏力。中央财政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越来越多,但相对于庞大的资金需求而言,仍显杯水车薪。很多地方财力有限,配套难以落实。农村集体经济普遍弱化,大部分没有能力投入,如古云、古城两村的集体经济都是空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周期长、回报率低,民间资本一般不愿意进入。农村信贷随着贷款金额的增加和抵押物的日益减少趋于更加困难,村民普遍反映很难贷到款。三是管理滞后,失管失养问题突出。农村公路“重建轻养,缺乏管护”的现象严重。目前绝大部分乡镇和行政村难以落实管养人员和保证管养经费。通村公路中,一些基本的管护,如疏通水沟、清除杂草、路肩培护等都没有。水利设施管理制度滞后。很大一部分存在主体不明、产权不清,责权利难以明确的现象。部分建好的水库和灌溉系统由于缺乏管理与资金投入而荒废。有些水利设施承包后改作他用。缺乏统一规划,如古城村2008年修建的大型机埠,灌溉能力能满足附近两三个村的需求,但水渠建设没能跟上,使得目前即便是古城本村也只有一半的村组能得到该机埠的灌溉。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