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科技推广平台,增强新一轮粮食增长驱动力。粮食生产每上一个台阶,都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要深入推进高产创建,大面积开展粮食增产模式攻关,集中力量攻克薄弱环节,突破技术瓶颈,组装配套形成区域性、标准化的高产高效模式。深入推进高产创建,在粮食生产优势产区实行整建制、大规模推广应用,辐射带动更大范围增产。
构建增产“助推器”
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建设新一轮粮食增产主力军。着力完善扶持政策,构建新一轮粮食增长“助推器”。
我国粮食生产在高度重视基本设施改善和创新能力提升的前提下,还要夯实粮食生产微观基础,培育新一轮粮食增长“骨干队伍”。南方地区50亩以上、北方地区100亩以上就是适度规模经营,要多发展一些这样的大户。还要扶持一批种粮合作社,打造一批家庭农场,建立一批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适度规模经营新模式。
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建设新一轮粮食增产主力军。我们在13个粮食主产区划定一批粮食主产市、主产县,打造一批能够提供稳定粮源的国家队。重点抓好产量超100亿斤的大市和产量超10亿斤的大县,在粮食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也划定一批粮食主产县市和主产乡镇,使之成为区域平衡的生力军。重点关注西北、西南地区通过发展旱作农业来提高粮食产量的县市和乡镇,同时建立利益补偿机制,使之成为下一轮粮食增产的中坚力量。
着力完善扶持政策,构建新一轮粮食增长“助推器”。稳步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完善玉米、大豆临时收储政策,稳定扩大“四补贴”政策规模,开辟新增补贴项目,重点向种粮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重点向防灾减灾稳产增产的关键技术倾斜,稳定和加大产粮大县财政奖补力度。
对于有着13亿多人口的中国来说,吃饭问题无论何时都是头等大事,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毕美家表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对重要农产品品种进行战略平衡,着力强化农产品市场调控,切实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