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网文中提及的各类添加化合物,专家解读称,对于“给猪吃尿素等化肥可以给猪催长”的说法,尿素是高氮化肥,若少量用作牛、羊等反刍动物是有作用的,可以被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所分泌的 霉分解,被合成蛋白质从而被吸收消化。而猪根本没有瘤胃,尿素中的氮就难以利用,用量过大甚至会造成生猪中毒死亡。
通过添加安眠药让猪多睡少动、快速长肥更是没有必要,因为圈养的生猪本身活动量就很少,不需要使用镇静剂。
传言“在猪饲料中加入无机砷,猪会显得皮肤红润、毛发光亮”的说法则是犯了常识性错误。饲料中加入的是有机砷,而不是无机砷。有机砷对于提高饲料利用率、增强抗病能力有著明显作用。目前,除中国外,美国等很多国家也批准其作为饲料添加剂。有机砷会从粪便排出,在生猪的机体组织中残留极低。而无机砷是剧毒物质,俗称砒霜,对生猪等动物的危害性很大,不允许在饲料中添加。
农业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从未批准过激素类药物用于动物促生长,已批准的激素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种畜繁殖和产科疾病,规定内容与国际标准基本接轨。总体看,我国动物产品安全是有保障的。
真真假假5
“速成鸡”背了抗生素的黑锅
2012年11月23日,有媒体报道称,山西粟海集团向肯德基供应“45天速成鸡”,投喂的饲料能毒死苍蝇。这一报道立即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肉鸡长得这麽快,真的是靠毒饲料喂出来的吗?”
“可怕的不是速生,而是抗生素的滥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副秘书长马闯说。养殖业生长周期的缩短,主要是三方面因素影响︰育种技术的不断提高、饲料营养结构的合理和养殖环境的提升。
然而,目前“速生鸡”在消费者心中,已成了问题鸡肉的代名词。专家称,这种想法是一个极大的误区。在肉鸡饲料中添加激素并非许多人想象中的行业常规,而是不折不扣的违法行为。《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和《兽药管理条例》里面,都明文规定有“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添加激素类药品”,违反者将受到处罚。
其实,肉鸡40多天出笼,在世界上属于正常水平。目前世界商品肉鸡大部分在42—48日龄出栏,最常见的是在45日龄左右。今天的肉鸡能拥有如此高的生产性能,得益于良种选育的结果。而且,商品肉鸡在良好的环境中长大,吃的饲料对原料选取、成分配比、制造工艺、饲喂方案都有严格要求,保证了营养充分且平衡。
2010年底,中国畜牧业协会抽检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农贸批发市场、连锁超市和餐厅的鸡肉,对32种激素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均未检出。
此次“速成鸡”事件,真正的罪魁是,山东的一些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不仅滥用抗生素,还违禁使用了一些激素类和抗病毒类药物,而这些问题肉鸡被卖给了新希望旗下六和集团,而作为屠宰企业的六和集团某分公司,违规伪造检验检疫单据和养殖记录。
真真假假6
酱油醋陷塑化剂“躺著中枪”
2012年11月19日,酒鬼酒被曝出涉嫌塑化剂超标。之后,塑化剂风波开始向整个白酒行业蔓延。12月17日,微博上有消息称,酱油、醋、饮料内含有的塑化剂比白酒更高,甚至达到400倍,引起舆论哗然。
这次塑化剂的风波源于酒鬼酒,有公司出具检测报告,称送检的酒鬼酒样本中检测出3种塑化剂成分,其中一种塑化剂超过国家相关标准的三倍。酒鬼酒坚称产品不存在塑化剂超标,并强调塑化剂并不是人为添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随后茅台酒也被牵扯其中。茅台集团随即举办新闻发布会称,白酒中检出塑化剂,是制作工艺所致,并非人为添加。
正在白酒塑化剂风波“风高浪急”之时,一名认证为北京绿腰食品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的网友龚也长发表微博,指称︰“昨天才知道塑化剂原来离我们这麽近,现在知道的是白酒,要知道这东西可不是天天喝的,而我们天天需要食用的酱油、醋、饮料里面的含量是酒的400倍!请大家转发关注,要求有关部门公布真相!”
2012年12月24日,针对酱油醋等调味品塑化剂问题的传言,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随机采购了市场上销售的部分酱油、醋等食品,进行了应急检测,检测结果未发现异常,不存在食品安全问题。有关部门将继续跟踪监测,同时提醒,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应及时直接向监管部门举报。
来源:中国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