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亩三分地,村里的田地都是小规模、分散种植。咋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整合粗放型、分散化、小规模的耕地资源,构建扎实的粮食生产基础。
“在更高的起点上,重新思考和审视粮食生产,要实现‘十连增’,最大的矛盾仍是人多地少资源短缺,最迫切的问题仍是如何转变粮食生产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汤其林总结说。
突破上述难题,需要创新发展方式,探索粮食生产发展新路径。
要使土地多打粮,还需对地多思量。
2012年11月底,河南省政府下发《河南省高标准粮田建设专项工作方案》,提出通过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将百亩方、千亩方和万亩方划定为永久性基本粮田,统一编号,建档立卡,遥感监测,以有效保护日益稀缺的耕地资源,确保粮食播种面积。
同时,按照年亩产2500斤粮食生产能力要求,计划未来3年建成高标准粮田2695万亩,确保2020年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300亿斤以上,完成国家下达的粮食生产目标任务。
2012年12月15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决不能因为连年丰收而对农业有丝毫忽视和放松。我国有13亿人口,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河南省粮食生产“九连增”,不是终点,而是起点。随着高标准粮田建设、粮食高产创建等粮食生产工程的强力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2013年河南的粮食生产,一定会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记者 胡心洁)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