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法治周末记者了解,在目前的认证体系中,蔬菜的级别呈现出金字塔形态。
最底层的是普通蔬菜,也就是菜市场里最常见的蔬菜,什么认证都没有。
上面一层的是无公害蔬菜,需要经过本国、本省或者本市的有关认证,在种植条件上有一定要求,比如农药的残留量、重金属和亚硝酸盐等含量要控制在国家规定范围内。
再上面一层是绿色蔬菜,这个概念由日本提出,农药的残留量、重金属和亚硝酸盐等含量比无公害蔬菜更低一些,并且规定在上市前一周内不可施加农药和化肥,也需经过国内相关机构认证。
最高级别的是有机蔬菜,概念由欧洲提出,生产过程中要求完全不使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化学物质,不使用转基因工程技术,必须经过国际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的认证,并在国内设有委托机构进行监督和审查。
检测无法全覆盖
目前人们对蔬菜安全关心最多的为农药残留问题。业内专家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我国的农残检测主要有3种方法,一是农残速测法即酶抑制法;二是酶联免疫法,应用并不广泛;三是色谱检测法。
只有有机磷(水胺硫磷、氧化乐果属此类)或氨基甲酸酯类(克百威属此类)农药残留量达到1毫克/千克左右,速测法才能查出。
蔬菜农残检测一般操作是先用速测仪检测,若发现农药超标,再用色谱检测法检出具体种类和残留量。农残速测法只针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像早些年大量使用的六六六、DDT等高残留有机氯农药,及当前大量使用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都不在蔬菜例行农残检测范围。
色谱检测设备一般需四五十万元至上百万元,检测一个样品成本在2000元左右,而且技术要求高,样本提取和净化步骤等前处理比较费时。市场上,一台速测仪加配套设备不到1万元,从取样到检测只需30分钟左右,成本在2元左右,技术水平要求也不高,因此在政府相关部门、生产基地、农贸市场、超市等领域广泛使用。基于农户分散种植现状,目前我国例行检测不可能采用农残定量检测。
北京市朝阳区植物保护检疫站一位检测员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每个工作日,他们都要通过农药残留速测仪,对朝阳区比较大的蔬菜生产基地、农贸市场的食用蔬菜瓜果进行农残指标抽检。这种检测方式结果较为精确,能快速检出蔬菜、水果、粮食、茶叶、水及土壤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脂类农药残留。现在北京市各级农业检测中心、工商部门、生产基地、农贸市场、超市、卫生、环保、学校等,使用的基本上都是这种仪器。
用速测仪检测一个蔬菜样品需要30分钟至40分钟左右。但限于条件,只能是抽检,想要全部覆盖检查是不现实的。比如叶菜,每个抽取1公斤样品(记者注:1公斤油菜大概有一二十棵的样子),全部切成小碎丁,用试剂浸泡之后提取并加入检测酶。放入仪器,指标就会显示出来。使用的是通用的“酶抑制率检测法”,低于70%的为合格,该检测员解释。
抽检是按照蔬菜的品种进行,用筛查式检测。首先是定性,先用快速检测仪器,没问题就通过。如果有问题或出现超标的情况,再用定量检测仪器,对含有农药的品种、含量进行具体检测。
因为蔬菜的来源地不同,所使用的农药也不同。就目前朝阳区蔬菜市场的情况来看,本地生产的蔬菜只占蔬菜市场的百分之十几,其他都是外埠进来的菜。
来源:法治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