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海不遗余力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批更加宜居、宜工的“绿色家园”先后崛起,生态农业“排兵布阵”,再续农耕新篇,再展农村新颜;一些以往高能耗、高污染的重工业集聚区域,也悄然转向“绿色”、“低碳”;有的地方在保护生态的同时,改善民生同样给力……
“那时,大风一吹,吹得猪粪沫子和秸秆满天飞,也吹得人拔腿就跑。”在崇明东北部的中新泰生农场,当地农民老蔡一边双手紧捂住脸,一边绘声绘色地还原他当初的“应激反应”。2010年以前,老蔡在家附近的养猪场干着一份连自己也觉得“受不了”的活儿——掏猪粪。后来,养猪场因卫生不达标被关停了,他来到了中新泰生农场。这个“绿色农场”带给老蔡许多“第一次”。第一次“清爽过夏”——养猪场最怕风了,担心起粪、散味,所以从不使用风扇。如今农场造高猪舍,导入流动气流稀释气味浓度,还引入了排泄物自动处理系统;第一次“整装上班”——过去,他视猪粪沫子为“宿敌”,一直穿着不透气的黑色粗料长袖外套,现在则穿上了干净的工作服;第一次与“知识农民”共事——农场的农业总监、来自台湾大学的植物生理教授林宗贤博士等人如今成了他的挚交。接触到循环农业、轮作耕种等高效生态的“新把式”,老蔡打心底里服了:“用绿肥栽培的水稻今年亩产达1160斤,跨过了优秀线。”可在这之前,他曾不止一次“质疑”林宗贤:“不施化肥又不打农药,你们在搞什么?不可能的事情嘛!”
2010年崇明提出创建生态岛的目标后,吸引了不少“知识农民”与生态农业对接,并从中孕育出一则有关绿色发展的“等式”:“健康的生产模式+良好的商业模式=生态农业可持续”。
“知识农民”
老蔡的转变绝非个例。中新泰生农场2010年开办后,录用了100多个当地农民,慢慢地,田埂里不再出现烟头和废弃纸巾,也没有人随意吐痰。“生态农业所倡导的首先是观念上的改变,通过长期的、反复的引导来摒除不良习惯。改变了一个人,也许会改变一群人,甚至改变一代人。”农场总经理张颂三对记者说。这位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从不认为农业是一份“脏活儿”,他觉得,生态农业各个环节都应干净、美观、整洁。
农场里像她这样的“知识农民”不少。农场创始人、新加坡华侨陈逢坤有多年农业创业经验,把控农场各个“命脉”的专家也都是业内佼佼者,除了林宗贤外,高级经理陈泰安在台湾有着8年的有机农业工作管理经验,生物科技总监郭克忠则是台湾微生物及植物保护专家。
2010年,他们因共同目标“一拍即合”。当时,使用化肥、杀虫剂、抗生素,几乎是农业的“标准作业”。他们感到,生态潮、有机潮将势不可挡,实践循环农业、轮作耕种等新概念成为当务之急。
农业“变魔术”
中新泰生农场自成一套“道法自然”的种养结合理念,在生物多样性的环境下构建完整的生态循环链,使农场成为独立生命体,继而打造出上海地区唯一一家实现养猪业和种植业循环的连体农场。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