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淡储’制度是对河南粮食丰收的重要保障,我们需要这种保障机制的建立。”河南省供销合作总社发展和改革处处长赵长江24日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被业界誉为化肥市场“减压阀”、“蓄水池”的淡季商业储备制度(下称“淡储”),是国家为保证农资供应、平稳农资价格和维护农民利益的一项惠农政策。自2005年起开始执行,对促进国内化肥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保障化肥供应发挥了积极作用。
而令河南农资行业失望的是,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和粮食生产大省的河南,期待已久的省级化肥淡储制度至今仍未出台。在这一背景下,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河南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或面临“凹陷之势”。
“目前,从全国来说,只有河南和西藏没有出台化肥淡季商业储备省级制度。”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秘书长苏东说,“这些年来,作为行业协会,我们一直在四处奔波。”
制度的“秤砣效应”
淡储制度是通过给予利息补贴的方式鼓励农资企业在用化肥淡季多储存化肥,以降低资金占用成本和仓储风险,平抑化肥使用旺季的价格波动,最终保护农民的利益。2005年1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化肥淡季商业储备管理办法》,要求在全国建立化肥淡季商业储备制度。随后,各省(市、区)结合本地实际纷纷出台了相关政策。
化肥淡储制度被业界称之为“秤砣效应”。淡储制度就像整个化肥生产流通产业链上的一个秤砣,体量不大,但位置重要;时间不长,但节点很好,因此成为稳定市场的砝码。
“实施淡储制度不仅衔接了化肥产销,缓解了常年生产、季节使用的矛盾,还成为政府稳定化肥市场和价格的重要手段。”苏东表示。用足用好淡储政策,也自然成为各省政府支持“三农”的有效途径。
然而,作为农业和粮食生产大省的河南,却在淡储制度上一直处于空白。如何确保农资价格稳定,保障农民种粮积极性也成为河南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赵长江认为,河南省级淡储制度不出台,与河南经济实力有关。
据一名知情人士透露,该问题与上世纪九十年代“全国化肥农药淡季储备资金”政策在河南落实中出现“偏差”有关,为了扭转当时的状况,最终是河南省政府拿出财政资金买的单。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上述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这也成为了化肥‘淡储’谁也不愿意碰的‘雷区’。”
化肥行业“过冬”
粮食增产,40%来自于化肥的贡献。但随着煤炭、磷矿石、钾矿等化肥原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化肥企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流动资金严重不足,经济效益连年下滑,许多生产企业甚至停产。
来源: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