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模式”遭质疑
“重庆模式”遭遇的变局,有如它的出生一样突然。对它的质疑也是在一次报道中被提出来的。
2012年1月的重庆“两会”期间,由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20多家媒体组成“知名媒体看重庆”采访团赴渝采访。1月10日,时任重庆市委书记的薄熙来与采访团记者座谈过程中,《香港商报》记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对‘重庆模式’,有人总结为政府主导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您怎么看?”
薄熙来回答说:“我们从没提过什么‘模式’。如果说重庆的发展有什么特点,没别的,就是老老实实按中央要求,把民生导向的路子走好。”
根据可查的资料显示,这是薄熙来第一次否认“重庆模式”。
然而,苏伟、杨帆合著的《重庆模式》一书在介绍“重庆模式”的人格因素时曾作如下表述:“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但作为人民群众的代表,杰出人物对历史的发展也起着独特的巨大作用。因此,说到‘重庆模式’,就不能不说到带领重庆各级党组织、各级政府和3200万重庆人民创造这一新模式的主政人——薄熙来。”
而此前一天,薄熙来在与参加重庆市“两会”的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时,只用了“重庆探索”一词,避提“模式”。
不过,“重庆探索”一词的出现,让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看到了新的挖掘机会。1月11日,该网发表题为《“重庆探索”比“重庆模式”更重要》的评论文章。文章称:“模式容易固定,而探索无止境、更具挑战性和前瞻性,也更具高度和开创性。”
那个诞生于2009年,在2010年、2011年大红大紫的“重庆模式”一词,似乎一夜之间被冷藏了。
主政者的垮掉
在“重庆探索”与“重庆模式”两个词的转换还没有引起太多人关注时,重庆发生了一连串重大事件。
2012年2月2日,重庆宣布,副市长王立军不再兼任重庆市公安局局长,以副市长身份分管联系经济领域工作。之前,王立军在重庆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打黑除恶”运动,成为“重庆模式”的八大内容之一。
王立军卸任公安局局长后的第6天,2月8日上午,重庆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突然通过其官方微博发布一条消息:“据悉,王立军副市长因长期超负荷工作,精神高度紧张,身体严重不适,经同意,现正在接受休假式的治疗。”
重庆市政府发布的这条消息未能经受考验。2月9日,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在应询答问时表示:“王立军于2月6日进入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滞留1天后离开。有关部门正在进行调查。”
时隔一个月后,3月9日,在全国“两会”重庆代表团分组讨论上,薄熙来首次公开谈到“王立军事件”。他表示自己“用人失察,很痛心,但不会因为这个事件灰心丧气”。
主政者还没有灰心丧气,但中央的反应很果断。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指出,重庆市委、市政府必须反思“王立军事件”。次日,薄熙来的重庆市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被免去。
4月10日,中央宣布:薄熙来因涉嫌严重违纪,决定停止其担任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职务,中纪委已对其立案调查。
经中纪委调查,鉴于薄熙来在“王立军事件”和其妻薄谷开来涉嫌故意杀人案件中的错误和责任,以及其他违纪违法情况,薄熙来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重庆模式”被宣告不存在
随着王立军一案的开庭和薄熙来被移送司法机关,曾经宣称“对中国未来改革具有典型意义”的“重庆模式”立即销声匿迹。曾经在宣传中被誉为十分美好的重庆,在这期间也频繁曝出丑闻,且都与“重庆模式”有关。
来源:燕赵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