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魏亮表示,作为粮食和人口的双重大国,将我国粮食自给率维持在90%以上,谷物自给率维持在95%以上,主要粮食产品基本自给仍是必要的。当前我国粮食自给程度仍符合以上指标,不存在风险。
进口增加是粮食不够吃了吗?
【回应】 不是为了满足口粮需求,而是工业、饲料用粮等多样化消费需求;还与国际市场粮价走低有关
分析粮食进口量增加的原因,毕美家认为,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一些高端优质的大米、优质强筋弱筋的小麦需要适量进口作为调剂。玉米作为重要的饲料作物、工业原料,随着养殖业、深加工等消费领域的迅速发展,供求关系也趋紧,需要适量进口。“以酿酒业为例,酿一斤好酒约需5斤粮食,这无疑也增加了粮食市场需求。”
原南京财经大学校长、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副会长徐从才认为,今年谷物及谷物粉进口增速较快与国际市场粮价走低也有一定关系。今年上半年,国际市场谷物的价格相对比较低,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进口。今年越南、印度等国大米在我国南方粮食主产区已很常见,不少加工企业和经销商也开始用进口米做当地米的配米。
“根据肉类与粮食的转化比例,每生产一斤肉蛋奶,需要几斤甚至十几斤的粮食。如此,玉米、豆粕等饲料粮油产品需求量成倍上升。”魏亮说,另外两方面因素也导致我国粮食进口增加。一是之前进口基数小,所以一旦提高进口数量,从比例上看就显得更高。如玉米等饲料粮食产品,此前基本自给,如今开始进口,进口量就显得增速快,但我国水稻、小麦等主粮仍基本保持自给自足。二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以粮食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起大落。为避险,我国部分粮食企业进行了一定的国际采购。而在国际市场上,又以中国购粮作为炒作、煽动价格上涨的理由。于是形成了越买越涨、越涨越买,最终进口了不少粮食的局面。
魏亮指出,总体来看,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蛋白质需求增大,我国粮食进口尤其是饲料相关粮油产品进口增长仍然是个长期趋势,由此造成的粮食缺口需要通过科技进步和国际市场两个方面来弥补,不可偏废。
如何进一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回应】 需要利用国际市场,但保持适度规模;关键是要进一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虽然目前粮食自给率依然保持在95%以上,但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供应问题是重中之重,必须未雨绸缪。
徐从才建议,需进一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适当改变补贴制度。比如,变按亩补贴为按收获量补贴,更为直接地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并通过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减税等手段降低种植成本。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计降低粮食流通成本。比如,这些年东北地区粮食连年丰收,传统的“南粮北运”已经被“北粮南运”所取代,而粮仓未能随之进行有效调整,造成流通环节多,物流成本高。今后,需要合理调整粮仓布局,实现产区、销区和中转地粮食物流有效衔接,进而降低物流成本,稳定粮价。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