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江、俞正声:心系百姓与多做实事
这种特稿系列的创新做法,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副教授王向民对本报记者称,不断增加领导层的透明度当然有助于公众认同和了解他们,增加亲近感。
介绍张德江的文章以“心里要时刻装着老百姓”为题,开头就引述20多年前,时任吉林省委副书记的张德江在全国两会上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的一番话:“我们的干部无论职务多高,都是群众中的一员,心里要时刻装着老百姓。”
新华社有关俞正声的文章则以“多做实事不图虚名”为题,介绍言谈举止中透着儒雅之风的俞正声,是位学者型领导,有着从中央到地方多个领导岗位的丰富从政经历。无论岗位如何改变,“多做实事,多解决问题,不求波澜壮阔,但求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是俞正声的从政信条。
谢耘耕则告诉本报记者,这种形象和传播的改进其实是领导人工作作风转型的一种表现,与中央政治局通过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及习近平在南方视察时轻车简从、亲民护民一脉相承。他也希望这种作风能够深入今后更多工作领域,让亲民的新风可持续化。
个人政绩凸显
与以往突出群体政绩不同的是,这次四常委的特稿都列举了他们的个人政绩。
有关习近平的政绩,涉及他主政各地的经历,包括他在厦门工作时,领导制定了《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成为厦门此后发展规划、实施计划及经济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2000年在福建率先倡导和推动机关效能建设;主政浙江期间,推动了“平安浙江”、“绿色浙江”、“文化浙江”、“法治浙江”和海洋强省建设等。2008年初,习近平受命担任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为办成一届“有特色、高水准”的盛会,倾注了大量心血,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谈到李克强时,新华社特稿着重提到:“过去5年间,中国经历了汶川特大地震、国际金融危机等多个重大考验,李克强在抗震救灾、调控经济、建设保障房、推动新医改、保障食品安全、甲型流感等重大公共疫病防控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勇挑重担,破解复杂难题,其出众的经济判断力和果断务实的处置能力经受住了历史检验。”在团中央工作期间,李克强在安徽省金寨县为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选址。他坚信,“希望工程”是雪中送炭,要用这温暖的炭火燃起老区孩子的希望。
“2011年2月中旬后,利比亚局势急剧恶化。为确保海外中国公民的生命安全,中共中央、国务院运筹帷幄,前后方、各部门通力合作,创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撤侨行动。12天中,共有35860名中国公民从海陆空渠道安全撤回祖国。这场‘国家行动’的总指挥就是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有关张德江的特稿中,利比亚撤侨浓墨重彩,“危急形势下,把分散在不同地方的3万多中国公民从利比亚17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安全撤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张德江临危受命,紧急召开国务院应急指挥部全体会议,高效应对,组织协调外交部、商务部、交通运输部、国资委、民航局等部门,紧张有序地展开‘万里大撤离’行动,让世界见证了中国‘外交为民’的崇高理念”。
关于俞正声的政绩,离不开上海世博会,“持续时间长达半年的上海世博会,是对俞正声及上海各级干部群众的另一场大考。半年会期吸引7300多万人次参观,最高峰日突破103万人次,屡创纪录的上海世博会,在俞正声‘办一天世博,改进一天工作’的要求下,从试运行期间的混乱无序走向日益完善,最终兑现了‘成功、精彩、难忘’的承诺”。特稿中提到俞正声在烟台、青岛、湖北等地工作时的成绩,上世纪80年代中期,作为烟台市市长,俞正声在中国率先写下的房改第一笔,成为一项有标志性的改革突破。而在建设部部长任内,他把建设部的第一中心工作定为“抓质量”,他曾语重心长地说“再不把质量问题放在第一的位置上来研究,采取坚决的态度来对待,我们会有负于人民的”。
来源:今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