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比如说,我们在整个价值链里,如果我们更多的是追求终端、高端,那么我们相对来讲,要用更加精细化的投入来获得一个更高的产出和效益,就可以改变我们在低端的产业里,你投入100块钱,你只得到10块钱的状况,我们可能会投入50块钱,能够得到50块钱的收入,但是总的来讲,这个效益和规模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马光远:提高创新能力 达到最大产出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比如两个小孩子考试,一个小孩用很科学的办法,他平常就是学习8个小时,平时好好玩,锻炼身体,很轻松的考了80分。另一个小孩,父母给上了很多辅导班,从来不让玩,每天学习到两点以后,早晨6点以后起床,结果也考了80分,那么这两个经济增长,哪个好?很显然用科学办法的那个好。
我们现在看到很多国家,经济增长达到4%或者5%就非常好,而且质量会很好,物价稳定,就业充分,老百姓收入很高,赚的钱很多。但是有一些经济增长速度非常快,比如我们赚的钱本身来讲就非常低,所以速度本身并不是最重要,最关键的。关键的是什么?你在什么样的速度下,获得什么样的产出?这是很重要的。这个产出的决定因素又是什么?我们前三十年主要驱动两个驱动,一个投资驱动,一个出口驱动,出口很多东西,但是赚的钱可能很少,但投资了很多东西,现在我们投资的比率在全球是最高的,我们现在投资占GDP的比例45%左右,在高出全球平均的比率是一倍以上,我们现在产出,是差不多投5块钱,产出只有一块钱。那么这样可能是在某个环节出了问题,这是哪个环节?就是创新的环境,你没有创新,你没有全要素生产率,现在一块大石头,我们用了一百个人在那儿搬,那么美国用一个司机开一台铲车搬,就搬过去了,GDP的增长是一样的,但是人力的投入是美国的一百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很少的人力投入,很少的资本投入,来达到一个大的产出,那么达到这个途径唯一办法,就是提高创新能力。
吴敬琏:特殊既得利益群体不愿意改革
(经济学家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十八次代表大会确定了我们今后要做的事情,是要推进市场化改革,十八次代表大会明确了,我们要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更大程度,更大范围,更深的层次上,要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现在属于特殊既得利益群体,就是用权力来发财致富的人,总体来说,他会有一种倾向,他会不愿意改革。所以估计今后这个阻力障碍会很大,所以要下定决心,就是中央委员会报告说的,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来推进改革。
马光远:要通过改革来理顺整个机制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在文件里谈到了一个倒逼机制,就是说我们现在面临的战略机遇,不是简单的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扩大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转变发展方式的机遇。那么要扩大内需的话,首先就要提高老百姓的收入,做好它的社会保障,这就涉及到收入分配改革问题。要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那么我们的科技体制改革要创新,要改革。我们现在说,我们未来的创新体系应该是一个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但我们现在不是,我们现在很多创新是由科研院校、科研单位做出的创新,但是这些创新本身的生产转换率又非常低。
第三个就是要转变发展方式,那么我想转变发展方式里,我们最直接的一点,就是我们的投资怎么办?我们现在说,我们既要靠内需,还是要靠投资,靠什么样的投资?我们靠不断扩大民间投资,利用民间投资本身的这种主动的选择产业的机制,来转变我们的发展方式,那么这又涉及到我们的投资体制改革的问题,所以我们现在谈的有质量的增长,保证前提关键是什么?都是两个字,那就是改革,现在唯一能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唯一能够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别无他图,不是再去靠投资,不是再去靠出口,而是靠改革,通过改革推动把整个机制来理顺。我们现在谈到的是一个增长问题,事实上本质上还是一个改革问题,我们靠以前的老路已经走不下去了,必须来改革,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必须到位。
赵锡军:改革能够直接推进质量的提升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