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松原市农业生产扫描


时间:2013-12-10  来源:松原日报 点击:

  20159平方公里的松原大地,粮食总产量又创历史新高,平均公顷单产8.85吨。肥沃的黑土地处处荡漾着丰收的喜悦,农家小院到处充满丰收的欢声笑语。

  高光效,突破传统种植模式的新尝试扶余市永平乡顾家村的李志东看着院子里堆得像小山一样的玉米堆,心里美极了。他拿起一个沉甸甸的玉米棒,很内行地说:“这个品种是金园3号,是我今年试种的新品种,收成不错。它不但籽粒饱满,还沉实。”李志东认为种这个品种对了。

  李志东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今年一共种了13公顷玉米。依靠科技种田,再加上进行合理的测土配方施肥,李志东家的玉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每公顷产量1万公斤。

  “前几天在电视上看到,14个水的玉米国家保护价为2.24元/公斤,按照这个价格算,今年纯收入15万元没问题。要是采用高光效种植模式,效果还会更好。”李志东对没有大胆应用高光效种植模式有些懊悔。

  他的邻居李国彬从自家的玉米堆上拿起一穗玉米棒来和李志东“PK”:“看咱这玉米,粒儿多饱满,从上到下没一粒瞎的。改了垄向,光照长,玉米也上得沉实。”

  今年,李国彬家有40公顷地采用了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刚种时,为拿多少地做试验他没少纠结:“都说高光效好,可谁也没看着,种瞎了咋整?”

  终于盼到秋收,李国彬却后悔了:“采用高光效的地块每公顷能打一万两千公斤,没采用高光效的地块每公顷顶多打七八千公斤,早知道这样,那80公顷地也采用高光效技术就好了!”

  村党支部书记郭加红说,在顾家村,像李志东和李国彬这样的种粮大户有20家以上。由于很多年轻的劳动力进城务工,部分耕地在村民中进行“转种”。近几年,农民们开始抱团采购农资,协作进行播种和收割,降低了耕种成本,增加了收益。

  “现在种地给直补,买种子给种子补贴,买农机也给补贴……这么多好政策都让我们赶上了。”李国彬面对着玉米堆有唠不完的丰收嗑,“明年我家所有的地都要采用高光效种植模式,收入会更可观!”

  为了大面积推广高光效等农业新技术,松原市委、市政府把各项惠农措施优先用于高光效示范项目建设,并做好耕作机械、灌溉设施配套应用工作。全市今年共投入生产资金46.5亿元,比去年增加3.5亿元。这项新耕作技术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农民的生产热情高涨。

  在确保高光效、玉米膜下滴灌等农业新技术落实到户的同时,农业专家加大种子包衣、三犁穿打垄、底肥深施等技术的推广力度,为粮食生产再夺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松原市的中科田园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项目已开工建设,项目对于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科技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将起到示范、引领和推动作用。中科院专家对此高度评价:这是松原市在新形势下推进现代农业多元化发展的一次有益探索。

  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新引擎

  11月10日,乾安县让字镇大咸村农民户占一又买回一辆小轿车。他说:“这是给儿子开的,以前的旧车归我了。”

  这些年,户占一发透了“辣椒财”。他一边种辣椒,一边搞辣椒收购,成为公司和农民之间的“中间商”,他的日子如红辣椒一样红火。

  2001年。大咸村只有户占一等少数几户农民试种红辣椒。慢慢地,全村辣椒种植面积从几亩、几公顷发展到现在的130公顷,占全村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为了降低市场风险,户占一组织成立了辣椒协会,协会与知名辣椒公司签订订单,为种植户统一供苗、统一种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

  “种它各方面都有保障,还挣钱!”村民李喜海边挑辣椒边抢着说,“我是种辣椒的‘铁杆户’。十年来没间断过,半公顷辣椒每年能卖两万块钱。”村民李迎庭对此也认同:“我也是种辣椒的‘粉丝’,连种五年。地块好的半公顷地能挣两万元,不好的地也能挣一万五千元。”

  2012年,为了减少中间销售环节,户占一选择了走“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之路,以个人投资的方式在村里成立了乾安县松乾咸丰冷链物流有限公司。

  收购辣椒时,户占一保证现金结算,在他的冷库会计室,几名刚刚卖完辣椒的农户正在结算钱款。村民马喜莲数完钱说:“我家半公顷地辣椒现在已经卖了7000元,每次卖辣椒都是‘现钱’,而且价格都高于订单价格。今年风调雨顺,辣椒长得好。每公顷纯收入怎么也能卖到三万五千元到四万元。”

  让字镇党委书记郑贵福信心满怀,他们计划明年把“乾安红辣椒”申请为国家地理保护标志认证产品,未来让字镇将从红辣椒专业镇发展成为以红辣椒生产加工为支柱产业的现代化中心镇。

  乾安县红辣椒种植已有10年历史,在松原市乃至东北三省都小有名气,种植规模已经达5000公顷。乾安县想方设法将丰富的辣椒资源利用起来,走“工业富县、产业富民”的路子,建设了占地面积70万平方米的红辣椒产业园,年可加工辣椒30万吨,辐射带动2万农户,户均增收1.5万元。产业园可增加就业岗位1500个,促进了土地集约经营。

  长岭县的白萝卜和乾安县的红辣椒一样,让老百姓尝到了特色种植的甜头,鼓起了腰包。

  长岭县腰坨子乡因白萝卜种植远近闻名。从前七号镇经排子山村向腰坨子乡进发,接近新安镇时,萝卜气味扑鼻而来。

  乡间公路两侧,时不时就可以看见大规模晾晒萝卜条的场面:村民们或用铁丝或用尼龙绳横拉在树空间,将白萝卜分成四瓣或更多瓣挂于其上,慢慢晾干。

  新一村孙艳春家的萝卜“晒场”成了一大景观。她正从铁丝上摘收萝卜条:“我家今年种了0.8公顷白萝卜,能晾晒出3000公斤干萝卜条,市场上收购价是7.6元/公斤,纯收入可达2万元。”

  在大广高速新安出口不远处,有一处院落干净整洁,整齐地摆放着一个个用木板做成的一米见方的箱子,这就是长岭县松南农产品加工贸易有限公司生产基地。

  “木箱内装的是已经腌制好的白萝卜条,准备发往韩国。韩国、日本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都非常喜欢产自吉林省的萝卜及制品。”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田志福说,现在的种植及生产规模还远远不够,仅靠一户企业与外商“单打独斗”很难拿到定价权。今年,该公司与周边200多户农民签订了种植回收协议。

  放眼望去,晾晒在各家院内的红的三樱椒、黄的玉米、白的萝卜条,勾勒出小村美丽的丰收景象。

  松原市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变资源弱势为产业优势,大力优化种植业结构,走特色化、经济化、产业化发展之路,播种出一个个“多彩的世界”,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梦想。

  订单农业,把脉市场,农业生产新“保险”

  前郭县八郎镇黎明村支书江万富有早起的习惯。11月19日六点多,67岁的他又在屯中“巡视”一遍。当了三十多年村支书的他,今年的心情最好。“去年村上成立了农民合作社,农民购买化肥、种子、农药都和厂家‘直通’,一色儿批发价。农民省了路费、运费、食宿费,还买到了货真价实的农资。今年开春,大部分农民和松原市天天乐谷物有限公司签订了订单,市场需要什么就种什么,坐家粮食就卖了好价钱……”

  经过农业专家对农民的培训,老百姓的种田科技含量一年比一年高。测土配方、合理选种、科学进行田间管理……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1985年,江万富被全村父老乡亲推选为村支书,年近不惑的他不敢轻视身上的担子。他说,这个村支书官不大,却要带领全村五百多户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

  “三十年前的黎明村是‘旱了硬、湿了泞,日头一晒就裂缝,犁杖一插就撅腚儿’。”村妇女主任赵秀艳说:“那时的黎明村都成了远近闻名的‘光棍村’、‘离娘屯’,村民搬走了很多。”

  面对这种情况,江万富把全村党员召集到一起,召开了“黎明村该往何处去”为主题的支部大会。会上,江万富大胆提出,“要想富,水田是出路”的想法。他说,只有“以水治涝,只有以稻治涝”,充分利用水资源,才能改变黎明村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

  人说话要有声,做事要有影。江万富说干就干。1986年,全村开发了水田60公顷,当年就获得了大丰收。事实证明,这条“以稻治涝”的路子是可行的。他要求每户每个劳动力要取土5立方米,一年不少于60天,就这样,一干就是10年,3600多个日夜,无数的汗水、无数的土方,打通了全村老少致富之路。

  1996年,全村524公顷旱田全部改造完毕,还修了一条一级引干、10条二级引干、100多条三级引干,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现状,实现了旱涝保收,村民人均收入直线上升。

  乡亲们的腰包鼓了,搬出去的村民又想方设法搬了回来。江万富说:“看到绿油油的稻田、看到乡亲们幸福的笑脸,我的心美透了,没白干!”

  2009年,时任省长王儒林来到黎明村视察。江万富拿出保存了二十多年的学习笔记。在那个具有时代特征的小绿皮笔记本上,江万富认真地记录了王儒林的讲话。江万富说:“跟着党的精神走,才叫走正路,走了正路才能迈大步,迈了大步才能做出成绩,有了成绩才能经得起推敲,也就是站得住。”

  如今的黎明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大瓦房连成行,小轿车跑四方,城里农村都有房……

  松原市天天乐谷物有限公司的稻米加工车间,机器昼夜不停地生产。董事长孙长国说:“越往南方,咱的大米越受欢迎。一年一茬庄稼有营养,土质肥沃,大米口感好。政策好,产量高了,农民富了,粮食也‘长了腿’四处跑。”这几天,他正在联系车皮,准备往云南发去1000吨“稻花香”。

  合作社,合力共赢新趋势

  10月20日,长岭镇三合村云天化农业合作社的田间,几台大型玉米收获机正在忙碌地工作,其中有一台玉米收获机叫约翰迪尔,从美国进口,价值193万元,吉林省仅有一台。它正常工作情况下每天可收获玉米30多公顷,并且脱粒、秸秆粉碎还田一次完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据长岭县农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今年长岭县出勤玉米收获机1660台,其中:自走式384台、背负式1276台。这些机械可完成玉米机收面积160万亩,占全县玉米种植面积的40%以上。

  加入松原市长岭云天化农业专业合作社的长岭县长岭镇的农民真正尝到了合作社带来的甜头:入社农民除继续享受国家粮食直补、综合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拿到每公顷8000元的土地租金外,合作社将把盈利部分的60%用来分红。

  农民老杨是合作社的受益者之一,以前种0.6公顷地,年收入顶多7000多元。今年加入合作社后,转包了100公顷地,整个种植过程得到了合作社的全力支持。老杨说:“今年地虽然多了,可一点没觉着累,轻轻松松赚20万元不成问题。”目前,长岭镇已经有435户1208人自愿签下了合同书,按下了红手印。

  如今,像长岭云天化农业专业合作社这样新的生产关系和组织形式越来越被农民所接受,“家庭农场”在我市蔚然成风。

  松原市创办家庭农场的“第一人”张军说,以前“单打独斗”时,在金融、保险等方面很难得到“信任”,现在,取得了“法定身份”,打算开展食品深加工,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走新型农业化发展道路。

  土地的集约化经营为大型现代农机具的应用创造了条件。长岭云天化合作社负责人说,今年合作社成功推广了高光效栽培技术,用大型农机为合作社农民进行耕种、集中管理和收获,最大限度地节约了成本,合作社和农民实现了双赢。今年每公顷的玉米产量在1.1万公斤以上,以前这些地块的玉米公顷产量最多0.5-0.6万公斤。

  土质肥沃、水源充足、地势平坦、集中连片……松原市农业耕作环境十分优越,现代农业发展有着无可比拟的自然条件。从创新经营体制入手,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频繁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并要求在充分保护广大农民权益的基础上,加快发展以龙头企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等带动为主的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温润的土壤为新的运营机制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一时间,各大龙头企业将目光投向松原,自感在市场竞争中愈加显得势单力薄的农民们开始自发地集合聚拢,抱团前行。

  2013年7月,松原市委五届三次全会召开。市委书记高福平作《转型发展、富民强市,建设幸福松原》工作报告,要求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工程,并从战略高度对松原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进行了全面部署: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拥有“粮仓、肉库、渔乡、油海”之美誉的松原,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向前发展;辽阔的松原大地,醉人的不仅仅是无尽的丰秋景色和喜悦,还有迈向现代农业的铿锵足音。


来源:松原日报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