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关键在哪里?如何培育新型农民,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吉林省通化市柳河县时家店乡长兴村、通化县大泉源乡新设村和东昌区金厂镇上龙头村等一批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记者欣喜地看到,富裕起来的农民正在小康路上你追我赶,新建和改造的村庄整洁划一,以规模化种植、养殖和品牌经营为特色的农村新产业已见雏形,从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新产业: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自新农村建设伊始,通化市根据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谋划、示范引导、整体推进”的思路,积极探索发展生产、促进增收的新举措、新途径,围绕以农业“三增”为核心,以壮大特色产业为重点,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初步形成了“企业带动、基地引领、合作经营”新型模式,并已成为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方式。今年1至9月,该市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万元以上的村增加到186个,“一村一品”专业村340个、专业屯970个、专业合作社2447个,累计发展村办企业44个。
晚秋时节,记者走乡串户,处处感受到新农村建设的勃勃生机:新设村已建成食用菌种植基地830亩、500栋食用菌的大棚,全村栽培食用菌总收入达60万元。集安市台上镇板岔村已建成近千亩特色玉米、粟、黍、红小豆等杂粮作物基地,今年实现产值130余万元,户年均增收2.2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东昌区江东乡横道村发展林下参药材产业和红松果林产业、上龙头村发展香菇产业、二道江区鸭园镇四道江村发展农家乐……各具特色,蓄势迸发。在上龙头村,从事食用菌栽培的村民雷永军告诉记者,她今年栽培食用菌2万棒,年纯收入10万余元。“在我们村,栽培食用菌年纯收入超过5万元的农户有30余户。”
新村镇:让农民家园美起来
通化市农委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主任曹国宏这样表述新村镇之美:建筑美化、卫生洁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水源净化。自2006年起,通化市新村镇建设首先从解决脏乱差等农民最急迫、最直接、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让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改善。截至目前,该市争取省补资金2124万元,完成新农村建设项目2142个、投资18.5亿元,新建农村水泥路341公里、边沟225.5公里、围墙231.4公里、建健身广场144个,安装路灯2367盏;完成自来水工程85个……新村镇建设如火如荼。
如今,不论是在山作锦屏、白墙青瓦、绿树成荫的烧锅村,还是在楼台亭榭、花团锦簇的上龙头村……都彰显出建设后的新村之美。用柳河县安口镇烧锅村村支书戴振甲的话说,烧锅村在未建设新农村前,家禽家畜“散步”,村庄“天女散花”,民房“横七竖八”;现在烧锅村可以说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整洁有序。
新农民:让农村发展快起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也好,培育也好,关键就是要培养农民自谋发展的能力,为农民在农村创业搭建更好的平台。”戴振甲如是说。今年春节刚过,安口镇就组织农技人员到烧锅村对果农进行剪枝、培土、防虫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在四道江村,通化市邀请省科技厅、农科院等科技部门单位的专家,为农民培训蔬菜栽培技术……一系列的培训,旨在提高农民素质,让不同的农民能“种”出不同的“果”。
通化市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一直重视培育新型农民,仅以今年为例,投入大量资金为全市230个新农村购买书籍杂志,方便各地农民及时了解全国新形势、新思路、新典型和新经验;另一方面结合试点项目实施,由试点村召开村民大会,特邀省农科院专家、镇村致富能人为农民进行技术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先后培训试点村农民上万人次。“培育新型农民,就是通过能人帮众人、众人成能人这种方式来提高农民素质,让农民在种植、养殖、营销等方面成为行家里手。”戴振甲一语中的。
如今,新型农民正在新农村建设的大道上阔步前进。就“农家乐”而言,不管是四道江村,还是龙头村,凭借地处城郊的优势,很多有文化、会经营的农民相继打出“农家乐”的旅游牌,节假日常常人满为患,农民致富的同时,也助推了新农村的发展。
来源:吉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