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土地“户口簿”让农民吃下“定心丸”


时间:2013-10-17  来源:海南日报 点击:

  “这是我家5.2亩耕地的第三代‘身份证’。”

  昨天,三亚市育才镇龙密村委会玉林村村民杨贤明,拿出刚刚领到的《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兴奋地说道:“有了新一代土地‘身份证’,就不怕纠纷了。”

  目前,海南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已在全省铺开,计划利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

  截至今年9月,我省共有1.7万农户吃下“定心丸”,拿到了“权属明确、资质清晰”的土地“身份证”。

  有了“手印”

  地界不再模糊不清

  “第三代土地证,字都是打印的,前两代证书,则都是手写的。”杨贤明边说边翻开证书。手写的土地证,容易被人修改,就会引发纠纷。

  最关键,还在于后面的图,把每宗承包地块的位置、大小都标识出来了,一清二楚。这个示意图,专业术语叫“四至平面图”,而老百姓称其为土地的“手印”。“有土地‘手印’在,以后就不会因为地界模糊不清,而发生纠纷了。”杨贤明说。

  据悉,由于历史原因,我省普遍存在农户承包地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空间位置不明等问题,引发了很多矛盾纠纷,成为农民上访的主要因素之一。

  “每块地都测量了坐标点位,不管这块地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都可以通过坐标找出实地的位置。”省农业厅农村经营处处长蒙绪儒说。

  不仅证书上有改革,三亚、东方还尝试建立了土地管理系统,为土地建“电子档案”。在育才镇办公楼内,就有一个自助服务终端机,登录系统,就可以查询到每个村、每户农民的土地情况。

  化零为整

  拾起丢荒的碎地

  澄迈县永发镇大山村老蒙家,一共8亩地,之前就分布在十几处,每块地面积都是几分。“一些地太小了,距离又太远,种点农作物,都不好管理。”老蒙说,家里就有四五块地就因为太零碎而丢荒了。

  不仅是老蒙家,大山村一共2900亩土地,被切分成为3000多块,105户农户所有,平均每户有28块,其中最小不足2分,最大不超过2亩。

  澄迈县永发镇利用新一轮土地确权工作,制定了集体土地调整互换,将零碎土地进行整合。在大山村,3000多块土地被整合成158块,实现连片集中,不再有零碎地。

  “把几块土地换成一块,不仅方便种植,也好集中管理。”老蒙说,曾经丢荒的土地现在都开始种上了橡胶和瓜菜。

  土地“增”长

  农业补贴多了

  土地确权还有个好处,就是增加了农民财政转移收入。三亚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说,这次土地测量,很多农民的土地都变“多”了,以育才镇为例,就“增加”了52%。

  三亚市将土地确权与惠农政策相结合,按照现在测量的面积给农民发放补贴。

  杨贤明家的耕地原先登记的面积为2.2亩,如今经过精确测量后,“增”长了3亩,达到5.2亩。从今年起,他将每年多得到420元的农业补贴。


来源:海南日报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