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8月26日至9月23日,农业部50名优秀机关青年干部分为10个调研组一竿子到底,分赴10个省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所属村,开展为期1个月的“接地气、察民情”实践锻炼活动。一个月时间里,各调研组共召开座谈会111次,走访农户564家,访谈农民、基层干部和大学生村官1767人,调研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农业龙头企业117家,累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125天;报送信息70期,撰写民情日记213篇、调研报告21篇,收集整理了36条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对农业部“四风”方面的意见建议,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本报今天摘发10个调研组的部分调研日记,与广大读者共飨。
渴盼专家多为果蔬“把脉”
赴天津调研组
9月10日星期二
经过12天的精心准备,调研组今天请来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天津市农业科学院的6位专家,为灰锅口村的葡萄和蔬菜产业的发展会诊把脉。
为了提高“专家诊断”的针对性,我们和村里提前踩点,挑选了种植品种、栽培方式、墙体保温方面存在代表性问题的5个大棚。专家们先是来到金锅生态园的葡萄、蔬菜大棚里,认真询问了王秋祥主任栽培的品种、病虫害防治和大棚结构等情况。随后又来到村民的大棚内,边查看边解答村民们提出的生产问题。“这种红提抗病性差,在转色期的时候易发病。这个病叫溃疡病。”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所副所长刘崇怀说。村民徐士甫种了19年葡萄第一次听说这种病,为了搞清楚一些长期困惑他的问题,这个50多岁的乡亲紧紧地跟了专家一天。
在另一个葡萄大棚,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周长吉在查看大棚的构造时说:“大棚用的发泡水泥砖的蓄热能力差,越冬不行,还得升级改造,最好加上吸热层。”
现场考察结束后,专家们与村“两委”班子、合作社负责人和种植大户共同探讨了葡萄、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路和措施。罗东组长和农科院蔬菜所副所长胡鸿向村里赠送了农业科技多媒体资料库、书籍光盘和蔬菜良种。
下午组织的“设施葡萄新品种推广应用”、“葡萄设施栽培与病虫害防治”、“设施越冬蔬菜的品种选择和精细化管理”3个讲座很受村民欢迎。村委会只能坐80人的电教室,很快就坐满了,许多村民只能坐在过道上。村里专门进行了现场直播,中心广场大屏幕和各家各户电视同步播出。讲座结束后,大家还纷纷挤到专家跟前,请教自家种植葡萄方面遇到的问题。
虽然前前后后十几天的筹备组织工作很累,但大家心里都美滋滋的。村民把我们看成了自己人,他们说:“今年葡萄价格一出问题你们就给请来了专家,对大伙的事真是上心。”站在老乡们身边,我们真切地感到他们对农业科技知识的渴求,体会到了农民应用新品种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认识到了农民增收的不易。
活动结束后,调研组还与王秋祥商量下一步建立科研单位对接指导灰锅口农业发展的事。希望这种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的机制不但能促进灰锅口村的发展,而且还能够对区域内其他村镇发挥带动示范作用。
聆听老乡们的烦心事
赴山西调研组
8月27日星期二
8月27日,不同于昨天的慌忙入住和匆匆一瞥,清晨6点的小雨让这个村庄显得恬静安宁。7点多吃完早饭,我们按照计划开始了在山西太谷东咸阳村的第一次入户访谈。
我们访谈的第一位农民是38岁的孟庆山。他负责两家7口人共10亩地的耕作,其中种植玉米3亩,苹果2亩,小麦1.2亩,其余全部种了树苗。从经济效益上来看,树苗的效益最好。此外,他还揽了其他三份创收的活儿。第一份活是去附近的铁厂打工,做电焊切割;第二份活是给农村信用社做代办点,村民在他这里存钱,他负责填好表格送到乡里的信用社并拿回存折给农民;第三份活是自己买了两台水泵,负责给村民浇地。孟庆山思路开阔,吃苦耐劳,辛苦一年毛收入在10万元左右。
第二位受访者是59岁的赵大哥。两个儿子和儿媳均在外打工,家里有11亩地,养了12只母羊和18只肉羊。全家每年毛收入在12万元左右,净收入4万元左右。赵大哥种地经历多,总是想起上世纪80年代的种地成本,对比如今,他感觉涨价太快了,粮价涨了1倍,农资却涨了10倍。他说,虽然种地不挣钱,但现在农民自由了,什么挣钱就种什么,只要勤劳、敢做,就能挣着钱。他还反映了“假农资”的问题,在农村,农民找不到鉴定部门,买了假化肥无处维权,也维不起权,只能是哑巴吃黄连。
第三位受访者是农机户冯富生。1983年,他买了第一台联合收割机,目前他共有5台农机,其中2台老化,今年刚购置了一台玉米收割机。虽然一个月前已交了10万多元的购机款,但由于农机具补贴款不能马上到位,使他至今还未收到机器。多年来,除了本村的种收,他还开到内蒙古、河南等地进行跨区作业。前段时间本想牵头成立农机具合作社,但由于手续、程序太过繁杂,国家扶持政策也不能享受,便作罢。
下午,在村主任的推荐下,我们的支农劳动定在庞大哥家的苹果园——帮忙收苹果。一下午,我们采摘了近800斤红苹果,收获的喜悦掩盖了四肢的酸痛。吃完晚饭,大家总结了一天的活动,感觉是收获丰厚的第一天,为我们了解村情民意开了好头,也为此次“接地气、察民情”活动拉开了序幕。
新型职业农民严重缺乏
赴江苏调研组
凌晨5点,我们起床后跟着丁大爷去他家的大棚里摘豇豆。丁大爷今年66岁,儿子是沈高村村支部书记。儿子为了孩子上学在城里买了房子定居,丁大爷一个人打理大棚。走在乡间的道路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大家有说有笑。早晨露水大,再加上前几天刚下雨,不一会儿鞋子和裤腿都湿了,沾上了泥,不过大家依然干得热火朝天。摘完豇豆后与旁边地里一位大嫂聊天,她老公外出打工了,自己种了四个大棚,活儿比较紧张,我们又去她家帮着摘丝瓜。摘完丝瓜回到家已经8点多了,我们吃完早饭后,在丁书记带领下走访大棚种植户。
吴宏魁大叔今年50岁,有个女儿已经出嫁,自己和老伴承包了8亩多地,种了6个蔬菜大棚,现在主要种茄子、西红柿。他说,租种大棚的地是由村委会统一协调流转,每亩地租金1000元,村里补贴100元,个人出900元,土地租期为5~10年不等。一个大棚毛利润在2万元左右,比过去种粮食收入提高了很多。
为了更好地服务大棚种植户,沈高村成立了“绿之园”蔬菜专业合作社,提供技术、农资采购、销售等服务。注册了“绿之园”商标,村里的种植户共同使用。村里聘请邻乡的“土专家”提供技术服务,每年给“土专家”3.8万元。种植户们普遍反映两个问题:一是自己缺乏技术,建议农业部门加强培训和技术指导,像指导大田作物一样,什么时候该怎么做、做什么,防治什么病虫害,能够让农民很明白;二是现在种子市场鱼目混珠,希望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每年能推荐几个优良品种,以免买到不好的品种没有效益。
下午,我们通过与村“两委”班子成员交流了解到,由于城镇化和人口外流,现在在村里务农的基本都是50~70岁的老人,新型职业农民严重缺乏,而且60岁以上的老人占30%,人口老龄化很严重。此外,沈高村村委会主要通过两个措施促进土地流转:一是签订承包合同时以1000元为底价,每年根据粮食最低收购价调整当年租金价格;二是流转时每人保留0.45亩的口粮田,稳定民心。村“两委”班子成员都在担忧,沈高村将来由谁种地。我们不禁也在想,新型职业农民如何培养?将来谁种地?
节俭的乡村“电影节”
赴浙江调研组
8月30日星期五
一边嗑着瓜子,一边观看着精彩的电影,想想这是何等惬意的事情!8月30日晚上,调研组成员在村里散步到移沿山社区的中心地带,碰巧遇到了几十位村民围坐一起,欣赏着由湖州市送电影下乡放映队播放的精彩电影。
我们到达时,电影刚开始不久。放映设备很简单,一辆电动三轮,放置一台数码放映机,直接投射到村民家的白墙上。放映员介绍说,湖州市财政每年都会拨付部分资金,安排几个电影公司,每月都为市里每个行政村放映一场电影。“我所在的公司每月要为29个行政村放电影,每天一个行政村,几乎没有休息时间,遇到天气不好的就延后,像今天,就为大家放两场电影,补上上个月的一场。”“现在放映的是数码电影,清晰度高了,不像原来放的胶片电影,机器重,还不清楚。”一位老大爷说,“现在每个月都有电影看,大家感觉就像过节一样,政府对我们很好。”
村党支部书记褚云江介绍,近几年村里百姓都富了,开始追求文化生活,村里目前有9支文化团队,有腰鼓队、舞龙队、鼓乐队等,都是村民自发组织起来的,一到过年过节,村里就告别了往日的冷清,非常热闹。“近三年来,村里每年都在新年搞一次村民卡拉OK大赛,参加的都是本村的村民,分别在年初二、初四和初六三天,在村部的大礼堂里比赛,比赛的第一名还能拿到1000元奖金,村民参加很踊跃。”“重阳节那天,村里会组织60岁以上的村民到礼堂免费看一场越剧演出,再送上点零食点心,很受村里老年人欢迎。”
问及褚书记为何要在文化建设方面花这样大精力时,褚书记介绍道:“如今家家户户都有电视,很少聚在一起,总觉得缺少点什么,现在发现,缺的就是一个能够让大家充分交流的平台。通过组织各类文化活动,不仅活跃了村里气氛,也团结了邻里关系。平时生活中,一些村民之间难免有一些小磕碰小矛盾,通过在一起跳跳舞、舞舞龙,很多小矛盾自然就化解了。去年,村里卡拉OK的冠军就把获得的1000元奖金直接捐给了村里一个生病的小孩。通过各种活动,凝聚了邻里关系,村里的欢声笑语也更多了。”
陪着书记去榨油
赴江西调研组
9月7日星期六
早在几天前,就与村支书毛凌云约好,利用双休日同他去邻乡进贤县的架桥乡榨花生油,体验一下收购花生、压榨花生油的过程。
早上7∶30,坐上毛书记的皮卡车,我们出发了。半个多小时后,我们从向塘镇来到了架桥乡。架桥乡丘陵地貌,农作物以花生种植为主。在彭宗村,我们看到家家院子里都堆着花生垛子。“今年收成不错,但价格降得厉害,去年一斤花生能卖到3.5元,今年才2.3元。”村民万伯伯指着家里一袋袋花生,皱起了眉头。细问后,我们才知道,去年花生售价达到近年来高位,农户看行情高企后便蜂拥而上,导致今年种植面积大增,市场饱和,价格低迷,不少农户囤积观望。
在彭宗村,我们以每斤2.2元的价格很轻松就收购到1426斤花生。花生被拉到架桥乡的一家榨油作坊。从脱壳、高温烘干到压榨出油、离心过滤,我们跟着毛书记,搬运、上斗、铲渣、收油,忙活得很带劲。整整4个小时的压榨过程,尽管已是满身灰尘、汗水和油渍,但眼看着一桶桶金黄明亮的花生油灌入油壶,丰收的喜悦“油”然而生。
在回来的路上,我们简单地算了一笔账。1426斤花生,脱壳后剩花生仁近900斤,共出油408斤。作坊按每斤花生仁0.45元收取加工费,产生的492斤花生渣饼以每斤0.5元卖给虾苗养殖户。按当地花生油市场价16元计算,可得如下几组数据:剔除种子、机械、化肥等种植成本每斤约1元,农户纯收入为1711.2元。剔除电费、燃料费、人工等成本150元,榨油作坊纯收入501元。剔除汽油费、人工费等900元,经销商假如收购花生榨油后自售的话,纯收入可达2078.4元。
从劳动获取利润的效用看,产业链由前端往后延伸,单位劳力利润递增。市场价格波动对农户的纯收入影响最大,花生初加工环节、经销环节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利润空间。为此,农户要增收,亟须以合作社、产加销对接等模式,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种植道路,扭转在市场中的不利地位。
“今天劳动累吗?”毛书记多次问我们,我们的回答都是否定的。因为我知道,不管是农户种植、压榨加工还是收购销售,每个环节都充满了劳动的艰辛。在这些劳动的背后,蕴含着农村建设、市场风险调控、农产品初加工、质量安全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不断思考、探索、解决。
合作社亟待做大做强
赴山东调研组
9月6日星期五
吴京华,既是西瓜合作社理事长,也是村主任。现在入社的有100多户,每户收取100多元的会费。合作社每年根据收入进行分红,2012年分红500多元。分红来源于他们帮社员卖西瓜,每斤收2分钱。合作社有40多名经纪人。只有社员才能贴大黄埠牌。入社后成本降低,购买种苗、农药、化肥等均可以社为单位,需求量大便于压价;合作社定期培训社员,指导用药。当地还对合作社有扶持政策,主要有可以向当地农商行贷款200万元(信用贷款,不用抵押物),政府还对这些贷款有贴息。
同时,他也反映存在农资市场比较乱、渠道不明确、购买农资不放心等问题,希望能获得更大的政策支持(比如类似示范社的奖励政策)。在企业与合作社进行合作,超市与合作社进行合作过程中合作社规模小不能获得公平收益。
吴京新,一方农资瓜果专业合作社,有70多户入社,也有周边村民入社,不收会费,主要进行西瓜樱桃番茄的销售和农资购买。理事长自己开了家农资超市,社员在他的店里买农资时有优惠。
吴文书,青椒合作社,70多户入社。有青椒和圆椒,2012年效益不好,社员收益受影响。不收会费,自愿组织。
植保合作社,主要进行小麦的统防统治。
大黄埠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存在“规模小、水平低、服务少”。合作社收益较低、分红幅度较小,如西瓜合作社帮助销售西瓜每斤提成2分钱,年底分红较少,入社和未入社的农户亩均收入差异约为100元,农民入社积极性不高;合作社能提供的服务较少,基本局限于瓜果种植环节,很多时候产前产后工作还需要农民“单打独斗”。
户用沼气好处多
赴广东调研组
8月31日星期六
今天下午在上欧村村支书的带领下,我们走访了山脚下村里的养殖户。从住地过去大概有七八里路,步行约1个小时。路上我们问书记,上欧村村民做饭使用燃料及成本的有关情况。书记说:“大多使用燃气做饭,一罐气60斤(罐自重30斤,燃气30斤),105元钱。”我算了一下,每斤燃气价格3.5元(1立方燃气等于1.428斤,30斤燃气相当于21立方),这也让我想起有些地方中大型沼气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按照1.5元每立方收费就能维持盈亏平衡,如果上欧村能够建设市场化的沼气站,那么村民就可以32元买到一罐气,比目前的用气便宜73元。目前,村里及周边村庄没有使用沼气,如果建设户用沼气池,既可以使用清洁燃料,也可以节约开支。
南方潮湿炎热的天气着实让我们领教了一番,走了大约十几分钟,浑身已经湿透,汗水顺着后背脊梁往下淌。顺着大路走了大约40分钟后,我们沿着长满野草和荆棘的小路小心翼翼地前行,遇到一些小水沟只能跳过去或者蹚水过去,有时人过去了,鞋却找不到了,回头一看陷入水沟里了。经过一番跋涉,我们到了欧春生的养猪场。欧春生一家7口人,3个小孩,父母与他们生活在一起。2006年他离村3公里外开荒出几亩地,开始养了六七头牛,到2013年有19头牛,其中9头能繁母牛,10头小牛。山上青草较多,又有水源,牛都是散养,成本很低。两年后小牛长到100多斤,打电话给收购商上门收购,价格35元/斤。猪粪做成肥料,用于种植水稻和板栗。畜牧专业的同志说,这种自然放养牛的效益要与规模化养牛的效益要好,因为节省了饲料成本、防疫成本和人工成本。
充实工作的时间总是短暂而快乐,不知不觉到了下午6点,夕阳西下,我们返回住处,感觉有些疲惫,但回想下午的调研过程,感觉非常充实。
“新葱农”的一天
赴广西调研组
一轮弯月当空,满天繁星闪烁!凌晨4点半,全组赶往河边葱地拔葱。沿着蜿蜒水泥小道,约10分钟便已置身旷野,四周零星闪动的头灯告诉我们已有农民在地里劳作。约5点钟抵达约定葱地,朦胧夜色中,依稀可见两位农民在劳作。简单交流与“培训”后,全组加入拔葱。
武侠小说中,拔葱被用于衬托拔树人之力气大,显得非常容易。实践中发现,拔葱非常讲究技术:开始前要控制土壤湿度,过干则容易拔断,过湿则甩土困难;拔的时候要尽量增大手与葱的接触面积,慢速用力,以免拔断;甩土过程也要避免弄烂根部,必要时可采取“分葱法”去土……都是第一次拔葱,有些兴奋,言谈也多了些许,回荡于夜空,当然不乏组长的惯用语——注意方法,别给农民朋友造成损失。年轻男主人的语言表达思路很清晰,其中,中平村香葱初加工历史引起我们浓厚兴趣。据他介绍,中平村曾经搞过香葱初加工,欲走高端消费市场,但由于技术落后而被迫放弃:同样量的香葱,正常处理只需1天时间即可装运,而初加工则需15天,人力成本和保鲜成本过高,市场利润很低。
早饭过后,全组投入葱地拔草劳动,不到两小时,有多位组员或因脸被小虫叮咬红肿,或因手指被草勒红肿,或因指甲出血而“投降”,“转战”另一场地——帮助两位八十岁老人平整葱地。我们很自豪地坚持到中午11点半,与女主人一同收工。回家路上,从女主人口中得知,中平村香葱产业实际起源于一位在广东打工种菜的农民,他从广东引进香葱品种,并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打开香葱销售市场,后来的政府行为,让中平村香葱产业发展锦上添花!
下午,组员们简单处理过伤口后,继续来到河边菜地,上午那户农民仍然在葱地里拔草,见我们有同志包扎着手过来帮忙,他们连声拒绝:“兄弟们,太晒了,你们手都破了,赶紧回去吧,我们是习惯了,你们哪里行,快回去吧!”“没关系,包起来就没事了,我们就是来锻炼的,一定要跟你们同劳动!”我们回答道。
约傍晚时分,我们和主人一起收工,完成了约1.3亩葱地的除草工作。因为早上起得早,中午也没有休息,回来的路上,确实非常疲惫——浑身的汗水,满衣裳的泥土,两手多处起水泡,手臂等裸露皮肤被晒成红黑色。
我们真切地体会到葱农一天的艰辛,但无法想象他们天天如此的情形——在广西,一年四季耕作不间断!无论是作为农业管理工作人员,还是农业科技研究人员,我们在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解放农业劳动生产力方面都任重道远!
不寻常的中秋节
赴四川调研组
9月19日星期四
今天是传统的中秋佳节,也是不同寻常的中秋佳节。
上午,我们在蓬溪县天福红江现代农业示范区参观,调研了闽中有机食品有限公司的食用菌生产、齐全集团的生猪养殖基地、狮山村新村建设和核桃产业基地、天福镇高标准粮油基地等。总的感觉是,各地对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积极性很高,各有特点,但发展水平不一,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亟须在政策层面上加强指导。
中午,我们自掏腰包去县城的商场买了一些月饼,准备送给那些我们入户调查的村民,另外我们也给拍过照的农户洗了照片。其间,我们收到南充市农业局唐波科长传来的好消息,在我们的督促和市农业局协调下,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欠蛋鸡养殖户的货款已经打到镇农技中心何大文账上,共计7.7万元,晚上就可以发给大家了。这是为村民办成的一件大实事,我们由衷感到高兴。
下午,我们返回牌坊沟村。珠珠农牧公司总经理徐俊杰博士与我们同行,昨天他向养殖户王发江提供了20头仔猪,约定亏本了算公司的,赚钱了只要支付成本价,以便用这种方式以后更多地帮助村里有发展潜力的养殖户。徐博士担心仔猪到新的环境出现应激反应,所以还要去看看。结果一切都很好,仔猪有的在睡觉,有的在吃饲料。他又对王发江就一些养殖细节进行叮嘱,才放心离开。同时,我们很欣喜地看到,镇上的沼气工正在帮王发江修建沼气池,养殖场产生的猪粪尿不久就有地方集中处理了。这是我们近期帮扶农户的又一成果,也为牌坊沟村现代农业发展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晚上,我们和村民代表在村主任王新东家满满坐了四桌,条件虽然简陋,饭菜也都是自己做的,但二十多天朝夕相处的经历使大家成为了好朋友、好兄弟。没有太多华丽的语言,没有美味的佳肴,有的是掩不住的真情流露,有的是杯中酒的一饮而尽。特别是养鸡户们在中秋节收到了我们帮着催来的几个月鸡蛋欠款,高兴得很,不断向我们敬酒表达谢意。我们勉励大学生村官蒲俊成、养殖户王发江,希望他们能够成为未来牌坊沟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农民”和“领路人”。虽然未现皓月当空有所遗憾,但我们的心里却是清辉一片。
水稻种植户的新思维
赴宁夏调研组
9月4日星期三
今天一大早,调研组同志们就来到稻田养蟹基地调研学习。基地老板马生瑞是立岗镇民乐村的村民,2003年开始从事稻米加工,短短六年时间,把一个小作坊发展成稻米加工龙头企业。说起基地的现状和未来,马生瑞说出了自己的所思所盼。
水稻成本不断增加,种植大户压力大。“一亩地纯收入也就200多元。”马生瑞说,“土地流转费800元,人工费500元,水费720元,再加秧苗、蟹苗,一亩地成本超过2000元了。现在人工工资年年涨,柴油、化肥、种子、机械作业啥都涨,如果稻谷不多涨点,国家不给我们大户扶持,我们很难坚持了!”
谈到有何盼望时,马生瑞说:“现在国家的粮食补贴政策挺好,可都补给农民而不是种地的,我们吃苦、担风险,不但啥补贴也拿不到,每亩还要交800块钱土地流转费,加上别的成本,基本上不挣啥钱。希望政府加大对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的扶持力度,把补贴补给从事生产的新型主体。还有一点就是现在老百姓图省事,不再插秧全都直播了,品种也不好,不但产量上不去,质量也不好。如果这样持续下去,宁夏的稻米品牌就会受到影响。必须得想办法弄新品种,要想办法让农民插秧。”
马生瑞前段时间去韩国考察水稻种植,对于那里的精细化管理和有机栽培感触很深。回来后,他对于自己的水稻基地也有了新的打算:一是改良新品种。生瑞米业基地这5年一直以种植宁粳43号为主,“这个品种虽然产量高、品质好,但抗病能力差,明年就种不成了(不能种了)”。为此,他在地里试验了一些新品种,但限于多种原因,接触到的专家、科研人员有限,所引品种有限,他希望有关部门能帮助他多引些品种、推荐些品种,便于他即时更新更换优质高产品种。
二是使用新技术。马老板打算学习韩国使用树叶、田螺等简单原材料自制有机肥的新技术,不但土壤肥力大幅提升,亩均成本也能降低至少500元。
三是争取有机认证。马老板指着稻田里一个个监控摄像头骄傲地说:“在北京的办公室里都能看到我们的稻田!”这是优农中心的绿色农产品质量认证,只要今年检测达标,就能拿到认证证书。“我现在只能卖到4元钱(每斤大米),认证以后能卖到10块钱,这样我的利润就大了,我种田的积极性就高了。”马老板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溢于言表,我们也衷心祝愿他早日实现愿望。
一边走着,马老板一边不时地把跑出来的螃蟹扔回稻田,同时热情地对我们说:“10号开始捉螃蟹了,到时候你们一定来看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