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走以工经农、村企共赢的产业扶贫新路


时间:2013-08-23  来源:农民日报 点击:

图为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右)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农民日报记者刘刚摄

 

  山西是煤炭大省,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山西也是典型农业省份,农村欠发达、农业欠开发。以煤炭为特征的“资源生态”和小而弱的“传统农业形态”交织,为山西这个资源型地区“三农”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带来新的烦恼和困扰。

  危中有机,山西资源型经济积淀了大量资本,同时也培养了很多具有经营头脑的企业家,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之后,大量资本和企业家被挤出煤炭领域,而这些资本和人才与“三农”的天然联系、加之政府的合理引导,促使他们纷纷进入农业这个重要的领域。包括6个世界500强在内的许多大型企业,在谋划转型发展时,也经常把目光投入农业。同时,山西是特色农业大省,发展杂粮、畜牧、中药材、果菜等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出身农家、熟悉农业、对“三农”有深厚感情的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到山西赴任3年多,围绕“三农”循序渐进抓了几件事:提出“十二五”期间农民收入翻番目标;把“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主攻方向,提出板块化现代农业发展之路;通过自己驻村下乡的感悟,让全省6000多名各级领导干部每人包一个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下的村,驻村帮助农民增收;启动实施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努力实现企业转型和农民增收双赢。

  这些事情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对于山西“三农”发展的意义在哪里?已经和将会给山西“三农”带来什么影响?对于中西部地区和资源型地区的启示又是什么?

  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袁纯清,他就“工业资本进入农业、支撑贫困地区发展产业,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谈了自己的思考。

  记者:我们注意到今年7月19日,山西省委、省政府召开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动员大会,提出以产业开发推进扶贫工作,走出一条山西版本的产业扶贫开发之路,走出符合山西特点的城镇化之路和城乡统筹发展之路。当前,社会对工商资本进入农业抱着审慎态度,山西这么作出于怎样的考虑?

  袁纯清:山西是国家新一轮开发扶贫工作的重点省份,目前尚有58个贫困县,贫困人口达41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7.1%。为了让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民尽快迈向小康,走出一条资源型地区扶贫开发的新路。今年4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的指导意见》,支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工商资本进入贫困地区,充分发挥企业资本、管理、技术、市场优势和贫困地区土地、劳动力、特色资源优势,通过实施区域化、规模化产业扶贫开发,为农民增收提供产业支撑,为扶贫开发提供新的动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生态化一体推进,使企业在“地下”回报“地上”、“黑色”反哺“绿色”中开拓新的产业,培植新的增长点,形成企业和农村、工业和农业共生共长,相互促进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之所以出台这样的政策,第一,是山西经济转型的需要。山西是以煤为大,过去叫一煤独大,大到什么程度,光煤炭销售形成的产值就占工业产值的45%,煤电焦冶(包括钢铁)加起来占80%以上。过去,山西的纺织业在工业中占15%以上,现在2%都不到;装备制造业占GDP的12.5%,后来掉到2.5%,现在只占到7.5%。改变畸重畸轻的产业结构,实现转型跨越发展,是走向未来的必然选择。

  其次,是缩小工农差距、城乡差距的需要。山西城乡居民收入之比是3.2∶1,现代农业水平也不高,城乡之间水电路气、文化、信息、技术等都存在着明显差距。农业现代化最基本的是农业产业化,没有农业产业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也就没有工业化。现代农业需要规模化经营,形成相对的农业优势产业,进而发展加工业,这样才会有工业化、现代化。

  第三,是立足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的需要。山西在土地、气候等自然资源方面的优势是其他地方所不具备的。山西冷凉地带多,可以种荞麦、莜麦等,具有“小杂粮王国”的美誉;山西农药施用少,土壤污染较小,像忻州、大同、朔州这些地区,人均8亩到10亩多地,可以搞无污染、有机、绿色的蔬菜、畜牧业;山西雨水少,光照足,可以搞大棚蔬菜等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挖掘当地比较优势,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成为山西农业转型发展一个很重要的突破口。

  山西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最大制约有两个:一个是土地流转。没有规模经营,不会有规模化,不会有产业化。二是金融瓶颈。山西等中西部地区多数农户都在借贷生产,农民最大的困扰就是缺乏资金。对山西农村特别是贫困农村来讲,只靠自身努力和国家一定程度的帮扶,没有一定规模的工业资本进入,要脱贫致富十分困难。所以我讲以工补农这个概念要延伸,要工业进入农业,把农业作为工业转型的产业来做,实行市场化、公司化运作。未来,农业将是高效产业,是朝阳产业,为什么不能让自己的资本积极进入,占领市场先机呢?

  这些决定了山西的工业企业要跨界经营,形成一种差异性发展优势。山西作为国家转型综改试验区,转型很急迫,经济从地下转到地上,黑色变绿色,需要开辟新的产业。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工业化,就是重要的发展空间。据初步测算,未来5年百企投入1000亿元,累计产值2800亿元,这将会给农村带来多大的变化,为农民增收带来多好的前景。

  山西实行百企扶千村的道理在这里。一着盘活两盘棋,农业有了资本等要素的集结,工业有了转型方向。可以说,这是“四化”同步推进的山西版。

  记者:把农业作为工业转型的一个产业来做,这个思路具有很强的突破性,但是在实践操作中,必须要有严密的制度设计,防止工业资本的非农倾向,请您谈谈山西的具体做法。

  袁纯清:“百企”是以省属国有企业为主,包括中央驻晋企业、市属国有企业、省内民营骨干企业,以及省外企业在内的各级各类规模以上企业。“千村”是以吕梁山、太行山两大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攻坚县为重点,主要对象是贫困人口集中、农民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下的村。我们对这些企业进入农业的要求很严格:第一是只能进入贫困地区,不能到条件好的地方锦上添花;第二是必须搞规模化,以万亩为单位进行开发;第三是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农则农、宜生态旅游则生态旅游。如果大企业糊弄政府,说是给某个县搞个皮革加工厂,围绕煤矿机械搞个胶带厂等,这些项目效益肯定不错,但由于没有跟“农”挂上钩,所以不算数。

  工业资本进入农业,要紧紧扭住扶贫开发、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主题搞开发、上项目,真扶贫、扶真贫。企业进入农业要遵循市场规律,以互利双赢为基本原则,以产业化为基本方向,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进行公司化、股份化运作。同时,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是板块概念,不是数学概念,可以是若干个适宜一品的村叠加,形成一县一业,形成规模化种、养、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形态。

  在土地流转方面,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户将土地通过出租、入股、转包等形式流转给企业、合作社。已经流转给企业的土地不能再进行交易。所有进入企业都要成立农业开发公司,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为此,首先政府对土地进行评估,评估后入股进行股份合作。比如,一亩一股,三亩土地就是三股,农民以土地入股,就是股东了。开发公司用货币入股,与农民合作。农民就地成为企业的职工,同时地还是农民的,农民就此获得两份收入,保证不失权、不失地、不失利、不失业。还有一点很重要:我们规定开发工程的审批权在省、市两级政府,不准县、乡审批,以此保证此项工作积极稳妥推进。

  记者:工业资本进入农业,跨界经营,以工经农,山西出台了一些什么政策、推行了一些什么做法来保障工农双方的权益?

  袁纯清:工业资本进入农业以后,要有一个基本的逻辑,种什么养什么,要符合市场规律。比如说,现在大量种核桃等经济林,看起来不是种粮,但实际上既可以让农民增收,又是食物替代,种核桃可以加工油料,可以腾出其他种油料作物的地种粮食。所以,适合种粮的地方要大力发展粮食,种粮没有优势的地方可以种其他农作物,这对粮食是一种替代,也是在解决食物的数量安全,客观上为粮食生产做了贡献。

  现在应该是进入一个“以工经农”的时期,工业要跨界经营。工业资本进入农业以后,核心问题不是怕不种粮,怕的是撂荒,怕的是产值不大。关键是不能用工业资本剥夺农业资本、剥夺农民的土地资产。要相信一条,工业资本进入后,以工经农会比农民经营更懂市场、有更高的产值,还会有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顺势导入农业。好处在这里。我到阳泉盂县调研时了解到:一个煤矿没煤可挖了,但是经营者发现这里的土地种黄豆很好,于是租了1.7万亩地,其中3000多亩栽上核桃树后,套种矮作物黄豆,一亩黄豆年收入2500元,五年以后,核桃进入盛果期,黄豆可不种了,产业替代也完成了。其他土地栽树搞农业生态示范园区,然后培植种苗,那就是农业资本了。不仅不侵害农民利益,而且可以得到共同发展。这件事对我推动百企扶千村工作启发很大。

  山西在实施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比如,在农业产业化方面,企业投资或参与兴办的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达到一定规模的,享受有关的政策支持。在易地搬迁方面,企业通过土地复垦置换出的土地,在满足移民搬迁新村用地后,节余土地可优先用于企业产业扶贫开发项目建设用地及企业其他投资项目建设用地。在农业建设方面,企业治理范围内的“四荒”地可拿出一定比例按照建设用地进行开发。“四荒”地营造的林木,属于商品林的,允许企业依法自主经营;划定为生态公益林的,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征收或征用企业治理开发的“四荒”地,给予合理补偿。在财税政策方面,企业产业扶贫开发项目所得,可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企业直接用于农、林、牧、渔等产业扶贫开发项目建设的生产用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企业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生产设施占用规定农用地的,不征收耕地占用税。在金融服务方面,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参股村镇银行,发起设立小额贷款公司,为农村经营组织和农户实施产业扶贫开发提供融资服务。从各金融机构取得的贷款,享受特色农产品产业支撑项目贴息政策,对农业高科技项目和产业链关键环节项目,适当提高贴息率。鼓励探索开展林权、大型农机具等抵(质)押贷款业务;探索试点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质)押贷款业务。另外,在环保政策、项目审批、人才支持等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我们还制定了对企业的激励机制。比如,2013年到2015年的3年内,省属国有企业投入产业扶贫开发的资金,在当年的发展业绩考核中视作企业利润等。通过经济杠杆撬动企业的积极性。

  记者:以工经农,实施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具有一定的示范性,是扶贫开发的一个新思路。经过这样大规模的工业资本进入农业,我们期望的预期目标是什么?

  袁纯清:实施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是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破题之举,是加快转型跨越发展、完善扶贫开发体制机制的战略之策,是企业拓展发展空间不断壮大自身的重要途径。

  通过实施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在全省形成一批年度投入产业开发资金亿元以上、开发土地面积万亩以上、带动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千名以上的大型农业开发公司,促进贫困地区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和生态化建设一体推进,实现各类企业多元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增加。我们制定的目标是,到2015年,带动贫困村2000个以上,培育发展一批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产业扶贫开发项目,区域内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提前实现翻番目标。到2020年,带动贫困村5000个以上,支撑农民稳定增收和促进企业转型发展的产业开发体系全面形成,区域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企业产业扶贫开发领域的资产总额实现翻番,全省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

  全省贫困地区群众的致富梦、全省人民的幸福梦才是“中国梦”的山西华章,这是我们的使命与担当。我们将突出转型跨越这个主题,抓住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个难得机遇,着眼于办好“与全国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路”两件大事,按照“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总体思路,全力打造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的新形态,精心构筑经济转型、城乡共荣,改革创新、民生幸福,生态优美、社会和谐的新梦想,建设美丽幸福的新山西,让更多的人成为创业者、发展者,追梦者、圆梦者。


来源:农民日报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