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哎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还有你姑娘,这是我的家——哎耶。我爱你,我的家……”腾格尔的歌曲《天堂》,为我们勾画出了蓝天、白云、湖水、绿草和牛羊共同汇成的草原美景。近日,记者在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县哈尔腾大草原欣赏到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美景,这是草原生态的不断改善带来的喜人效果。
阿克塞县草场总面积1643.44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4.92%。平均产草量27千克/亩,理论载畜量20.124万个羊单位,实际载畜量达22.609万个羊单位,超载率为12.34%。在干旱气候、超载过牧、鼠虫危害等因素的影响下,全县90%以上的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
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保护草场生态刻不容缓。
种草减畜两并重
“至2012年年底,全县累计人工饲草种植面积达4327亩,开展草原围栏建设1000万亩,大小牲畜存栏24.3万头只,年出栏8.7万头只,畜牧业总产值达5865万元。为全面落实草原生态奖补政策,发放奖补资金2902.59万元,惠及全县农牧户1046户3022人。”阿克塞县草原监理站负责人阿克木说。
牧民阿里哈别克的草场在海子草原,他目睹了海子草原生态恢复的过程。“我们全家共有4000多亩草场,以前羊、马比较多。这两年国家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后,羊、马的数量一直在减少,现在共有700多只羊,计划每年卖掉200多只。去年还有60匹马,现在只有20多匹。虽然牲畜的量一直在减少,但收入并没有减少。”他说。
记者在海子草原看到,草场退化仍在继续,但草原整体生态还是有所改善。
“去年海子草原减畜5600只,今年可达8000只。我们督促牧民减畜,促进了草原生态平衡。”阿勒腾乡党委书记塞力泰说。
“近些年,我县积极争取了育草基金项目、牧区开发示范项目、退牧还草项目等一批国家重大项目,为草原基础建设提供了条件。草原围栏从无到有,一些条件较好的草原还实现了划区轮牧,目前全县人工种植优质多年生草地2.3万亩,一年生人工草地0.6万亩,每年生产优质牧草2450万公斤。”阿克木说。
扩群增畜两不误
“近年来,我们按照‘山上减畜增草、山下扩群增畜、城市加工交易’的发展模式,鼓励发展以奶牛、肉羊、家禽为主的设施养殖,大力推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阿克塞县委书记黄从光说。
据了解,目前,阿克塞县建成设施养殖棚圈110座,年存栏牲畜3万个羊单位,出栏牲畜1.7万个羊单位。
塞力泰说,减少牲畜数量后,解放了一部分劳动力,现在县上的一些重点工程项目缺少劳动力,这样可以输转乡上一些青壮年劳动力,促进牧民增收。同时,鼓励一部分牧民到红柳湾镇进行设施养殖或种植,还可以发挥靠近大苏干湖和小苏干湖的优势发展“牧家乐”,搞活旅游经济。
阿勒腾乡牧民叶尔别克不仅通过减畜获得了草原奖补,还发展“牧家乐”增收。“每年我通过养羊和草原奖补的收入有20多万元,‘牧家乐’能收入2万多元。”叶尔别克说。
另据阿克木介绍,目前,阿克塞县争取国家草原奖补资金共计2902.59万元,其中禁牧补助资金1702万元,草畜平衡奖励资金1119.29万元,人工种草补助资金29万元,牧民生产资料补贴资金52.3万元;资金到位率达100%。
同时,在红柳湾村和多坝沟村集中连片发展饲草种植基地4107.5亩,使百亩连片饲草基地达到6个;在安南坝村和红柳湾村建成饲草料应急物资储备库两个,贮备饲草料30万公斤,为突发灾害和抗灾保畜提供了饲草保障。
“目前我县所辖两乡一镇11个行政村聘用22名村级草原管护员。建立草原生态补助政策非围栏固定监测样地1处,准确掌握草畜平衡区饲草料供需变化动态,为兑现草畜平衡奖励资金和及时调整天然草原载畜量提供依据。”阿克木说。
在草原奖补政策和“山上减畜增草、山下扩群增畜、城市加工交易”的发展模式带动下,该县草原生态恢复良好,“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情景已出现。
来源:酒泉日报